丈夫借高利贷是夫妻共同债务吗,怎么规定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丈夫借高利贷不一定属于夫妻共同债务。如果属于以下情形的,应当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 1、夫妻双方共同签名或者夫妻一方事后追认等共同意思表示所负的债务。 2、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 3、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但是,债权人能够证明该债务用于共同生产经营的债务。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高利贷超过超过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的利息,超过部分不受法律的保护,债务人可以对这一部分利息拒绝偿还。
《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四条,夫妻双方共同签名或者夫妻一方事后追认等共同意思表示所负的债务,以及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属于夫妻共同债务。 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但是,债权人能够证明该债务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或者基于夫妻双方共同意思表示的除外。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不属于。夫妻一方与第三人串通,虚构债务,第三人主张该债务为夫妻共同债务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夫妻一方在从事赌博、吸毒等违法犯罪活动中所负债务,第三人主张该债务为夫妻共同债务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丈夫借高利贷如果有用于家庭生活则属于夫妻共同债务,夫妻共同债务一般要有夫妻共同签名或者一方事后追认等共同意思表示,或者是一方负担的在婚姻存续期间,如果借贷的当事人之间约定的利率超过了法律规定的范围,则超过部分的利息不受法律保护。
-
丈夫借高利贷是不是夫妻共同债务
丈夫借高利贷不一定是夫妻共同债务,要看贷款是否是用于了夫妻共同生活或夫妻家庭日常生活需要,如果是就符合《民法典》关于夫妻共同债务的规定,属于夫妻共同债务。
2021.02.03 112 -
丈夫贷高利贷是夫妻共同债务吗?
如果丈夫借高利贷,具有用于夫妻共同生活或夫妻家庭日常生活需要等情形的,属于夫妻共同债务。如果归个人使用或者具有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等情形的,则属于其个人债务。
2021.02.11 109 -
丈夫借高利贷属于夫妻共同债务吗?
丈夫借高利贷不一定是夫妻共同债务,要看贷款是否是用于了夫妻共同生活或夫妻家庭日常生活需要,如果是就符合《民法典》关于夫妻共同债务的规定,属于夫妻共同债务。
2021.01.18 94
-
丈夫借的高利贷是夫妻共同债务吗
这个问题要看是否用于夫妻共生活或经营所用。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一般会被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但存在以下两种情况的应当认定为个人债务:一是债权人和债务人明确约定为个人债务的;二是
2022-12-28 15,340 -
丈夫借高利贷算是夫妻共同债务吗
丈夫借高利贷不一定属于夫妻共同债务。如果属于以下情形的,应当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 1.夫妻双方共同签名或者夫妻一方事后追认等共同意思表示所负的债务。 2.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为家庭日常
2022-11-15 15,340 -
丈夫借高利贷算夫妻共同债务吗
借款只有用于共同生活时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有夫妻二人共同偿还。不过在实际操作中,如果夫妻没离婚,对于是否为个人债务或是夫妻共同债务的区分并没有太大意义。因为夫妻婚后所获得的合法收益基本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2022-10-21 15,340 -
丈夫借高利贷算夫妻共同债务吗?
丈夫借高利贷不一定属于夫妻共同债务。如果属于以下情形的,应当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 1.夫妻双方共同签名或者夫妻一方事后追认等共同意思表示所负的债务。 2.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为家庭日常
2023-05-10 15,340
-
01:35
丈夫借钱买车是夫妻共同债务吗
丈夫借钱买车,不一定是夫妻共同债务。能够纳入夫妻共同债务,包括了以下的情形:1、妻子与丈夫共同签字,订立的购车合同;2、妻子虽然事先并不知道丈夫借钱买车,但是事后表示追认,同意共同借钱买车;3、债权人提供足够的证据,证明丈夫借钱买车是为了双
2,788 2022.04.15 -
01:12
以贷还贷债务是夫妻共同债务吗
判断该债务是否是夫妻共同债务,主要依据为:是否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如果确实是为共同生活所承担的贷款,就是共同债务,但是如果仅用于一方的其他消费,则不按夫妻共同债务处理。此外,如果债权人能够证明债务用于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或者基于夫妻双方共同
705 2022.04.17 -
01:17
怎样规避夫妻共同债务
2020年颁布的民法典,在保护被举债的一方做出了重要贡献。因为根据民法典的最新规定,在我国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采取了最新的共债共签原则。也就是说,要认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内存在的债务是夫妻共同债务,必须证明这笔债务是被举债一方事先签字确认,或
2,184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