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保险办理迟了该怎么办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1,申报工伤一般应当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遇有特殊情况,经报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 二法律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遇有特殊情况,经报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 用人单位未按前款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按照本条第一款规定应当由省级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进行工伤认定的事项,根据属地原则由用人单位所在地的设区的市级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办理。 用人单位未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时限内提交工伤认定申请,在此期间发生符合本条例规定的工伤待遇等有关费用由该用人单位负担。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用人单位不缴社保将承担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法律规定用人单位有义务为在职员工参保缴纳社保。老板如果不给员工缴纳社会保险时,员工可以向用人单位要求帮员工开设社保账户并补足社保费用;向劳动行政部门举报或投诉;必要时,申请劳动仲裁。员工可以向用人单位要求帮员工开设社保账户并补足社保费用。
-
没有工伤保险出了工伤该怎么办
没有工伤保险出了工伤,处理方法具体如下: 1、职工所在用人单位未依法缴纳工伤保险费,发生工伤事故的,由用人单位支付工伤保险待遇; 2、用人单位不支付的,从工伤保险基金中先行支付。 没有工伤保险通常可以申请工伤。用人单位没有购买工伤的,不影响
2022.08.09 718 -
买了社保怎么办理工伤保险
社保包括工伤保险,在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里,用人单位必须给自己的员工购买社保,并且要一起缴纳,不可以只缴纳其中一项或者其中几项,必须要五项一起缴纳。在现今社保有关制度表明,社保需要单位帮员工购买,员工个人不能单独到社保局办理社保。
2020.03.18 202 -
买了社保怎么办理工伤保险?
买了社保后一般不需要再单独办理工伤保险,因为社保包括养老保险、医保、工伤保险等五类保险。如果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建立了劳动关系,单位需要及时为其购买上述社保,不得欠缴或者拒不为劳动者申请社保登记。
2020.06.26 213
-
工伤保险公司迟迟不给理赔怎么办
你的情况大致我已经了解,就你咨询的情况我要和你核实几个问题,以便于具体给你合理的分析建议, 现需要证明劳动关系 然后申请工伤认定 现在情况怎么样,医药费花了多少 谁垫付的 由于你提供的信息太少,很多案
2022-01-28 15,340 -
工伤保险有迟迟不办理的吗
你的情况大致我已经了解,就你咨询的情况我要和你核实几个问题,以便于具体给你合理的分析建议, 这是可以主张的,你后期做伤残鉴定程序都可以计算, 你现在医药费花了多少,伤势情况怎么样,何时发生的,之前工资
2022-02-18 15,340 -
工伤保险公司迟迟不报怎么办
您到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申请伤残鉴定根据结果主张赔偿。相关法规:工伤保险条例 第二十一条职工发生工伤,经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后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应当进行劳动能力鉴定。 第三十七条职工因工致残被
2022-05-07 15,340 -
工伤保险公司迟迟不给处理好的,怎么办
根据司法实践经验,该案的处理需要经过一下几个步骤: 1、搜集劳动关系的证据、受伤的证据,填写工伤认定书; 2、材料齐全劳动局会当场受理,并给您工伤认定受理通知书; 3、60天之内,劳动局会出具一份工伤
2022-02-17 15,340
-
00:59
工伤迟迟不赔偿怎么办工伤迟迟不赔偿,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维权路径。一般来说,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1、劳动者受伤,但是没有被认定为工伤,用人单位也不支付人身损害赔偿的,那么劳动者可以提起诉讼,主张人身损害赔偿; 2、如果工伤认定过程中对是否存在劳动关系产生
749 2022.06.01 -
01:08
工伤怎么办理工伤全部流程办理包括:1、工伤报告程序;2、工伤认定程序;3、工伤伤残鉴定程序;4、协商赔偿程序;5、劳动仲裁程序;6、法院审理程序;7、执行程序;8、申诉程序。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按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
4,466 2022.05.11 -
01:08
工地受了工伤公司不处理怎么办劳动者受工伤后用人单位不赔偿或者少赔偿,劳动者需要在一年内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申请工伤认定,一般会在60日内得到工伤认定结果。得到工伤认定结果之后,劳动者可以选择与用人单位进行协商,商定赔偿范围,争取合法权益;若协商不了,可以选择当地仲裁机构
679 2022.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