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XX关押入户抢劫的犯罪嫌疑人应如何认定?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认定“入户”时,应当注意以下三个问题;一是“户”的范围。“户”在这里是指住所,其特征表现为供他人家庭生活和与外界相对隔离两个方面,前者为功能特征,后者为场所特征。一般情况下,集体宿舍、旅店宾馆、临时搭建工棚等不应认定为“户”,但在特定情况下,如果确实具有上述两个特征的,也可以认定为“户”。二是“入户”目的的非法性。进入他人住所须以实施抢劫等犯罪为目的。抢劫行为虽然发生在户内,但行为人不以实施抢劫等犯罪为目的进入他人场所,而是在户内临时起意实施抢劫的,不属于“入户抢劫”。三是暴力或者暴力胁迫行为必须发生在户内。入户实施被发现,行为人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相威胁的,如果暴力或者暴力胁迫行为发生在户内,可以认定为“入户抢劫”;如果发生在户外,不能认定为“入户抢劫”。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入户抢劫的认定是: 1.户的范围,是指住所,其特征表现为供他人家庭生活和与外界相对隔离两个方面; 2.入户目的的非法性,进入他人住所须以实施抢劫等犯罪为目的; 3.暴力或者暴力胁迫行为必须发生在户内。 认定入户抢劫是指为实施抢劫行为而进入他人生活的与外界相对隔离的住所,包括封闭的院落、牧民的帐篷、渔民作为家庭生活场所的渔船、为生活租用的房屋等进行抢劫的行为。
-
应当如何认定入户抢劫
入户抢劫的认定标准: 1、“户”在这里是指住所,其特征表现为供他人家庭生活,以及与外界相对隔离; 2、“入户”目的的非法性,进入他人住所须以实施抢劫等犯罪为目的; 3、以暴力或胁迫手段压制被害人反抗,强行取财的抢劫行为必须发生在户内。
2020.04.26 75 -
如何认定犯罪嫌疑人
确定嫌疑人的条件主要有: 1、作案时间。作案时间是指作案人实施犯罪活动从开始到结束的持续时间。 2、作案空间。作案空间是指作案人进行犯罪活动所涉及的地点和场所。 3、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是指作案人与案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4、作案工具。作案工具
2020.12.16 831 -
如何认定入户抢劫
“入户抢劫”,是指为实施抢劫行为而进入他人生活的与外界相对隔离的住所,包括封闭的院落、牧民的帐篷、渔民作为家庭生活场所的渔船、为生活租用的房屋等进行抢劫的行为。对于入户盗窃,因被发现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行为,应当认定为入户抢劫。
2020.10.19 122
-
入户抢劫犯罪嫌疑人如何认定
入户抢劫是指为实施抢劫而进入他人生活的与外界相对隔离的住所,包括封闭的庭院、牧民的帐篷、渔民作为家庭生活场所的渔船、为生活租用的房屋等。对入户盗窃、因被发现而当场使用暴力或受到暴力威胁的行为,应视为入
2021-11-20 15,340 -
因入户抢劫关在北京市XX,如何认定入户抢劫?
认定“入户抢劫”,要注重审查行为人“入户”的目的,将“入户抢劫”与“在户内抢劫”区别开来。以侵害户内人员的人身、财产为目的,入户后实施抢劫,包括入户实施盗窃、诈骗等犯罪而转化为抢劫的,应当认定为“入户
2022-10-01 15,340 -
北京市XX涉嫌抢劫罪的犯罪嫌疑人会如何定罪量刑?
“户”在这里是指住所,其特征表现为供他人家庭生活和与外界相对隔离两个方面,前者为功能特征,后者为场所特征。一般情况下,集体宿舍、旅店宾馆、临时搭建工棚等不应认定为“户”,但在特定情况下,如果确实具有上
2022-10-01 15,340 -
北京市XX羁押的抢劫罪重伤犯罪嫌疑人会怎么判?
处十年以上、或者,并处或者。根据《》第二百六十三条,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
2022-10-01 15,340
-
00:58
犯抢劫罪的认定标准
抢劫罪的认定标准为: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一般情况下,抢劫罪的数额标准为:抢劫数额在一千元至三千元为数额较大;数
1,422 2022.04.15 -
00:56
犯抢劫罪后该如何减刑
犯抢劫罪后想要减刑,必须遵守法律法规认真悔改,然后争取重大立功,就有可能快速减刑。重大立功是指有以下情形:发现他人要实施重大犯罪活动,阻止其活动的;向有关机关检举他人重大犯罪活动的,不管是监狱里面还是监狱外面的犯罪活动,经过查证确为事实的;
919 2022.05.11 -
01:22
怎么认定抢劫罪
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认定抢劫罪的标准具体如下: 1、客体要件,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和公民的人身权利。对于抢劫犯来说,最根本的目的是要抢劫财物,侵犯人身权利,只是其使用的一
8,166 2022.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