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中对于违法征收管理费怎么处理呢?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法律分析 在实践中对于违法征收管理费的处理: 1、已经收取的管理费,对于当事人已经取得的非法所得,可予以收缴,剩余部分管理费应当返还实际施工人; 2、对于尚未收取的管理费,实际施工人不需要再缴纳。
#第三章第三节第二十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第二十九条 建筑工程总承包单位可以将承包工程中的部分工程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条件的分包单位;但是,除总承包合同中约定的分包外,必须经建设单位认可。施工总承包的,建筑工程主体结构的施工必须由总承包单位自行完成。 建筑工程总承包单位按照总承包合同的约定对建设单位负责;分包单位按照分包合同的约定对总承包单位负责。总承包单位和分包单位就分包工程对建设单位承担连带责任。 禁止总承包单位将工程分包给不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单位。禁止分包单位将其承包的工程再分包。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1.将实际收取的管理费作为违法所得予以收缴; 2.对管理费不予收缴,出借资质的一方或者转包人要求按照合同约定支付管理费的,予以支持; 3.对管理费不予收缴,出借资质的一方或者转包人要求按照合同约定支付管理费的,不予支持。
在实践中对于违法征收管理费的处理: 1、已经收取的管理费,对于当事人已经取得的非法所得,可予以收缴,剩余部分管理费应当返还实际施工人; 2、对于尚未收取的管理费,实际施工人不需要再缴纳。
-
实践中对于违法征收管理费怎么处理
在实践中对于违法征收管理费应当作为违法所得予以收缴。对于“当事人已经取得的非法所得”应当理解为“实际施工人已经给付的管理费中,属于违法分包人、非法转包人所有”的部分。
2022.12.02 90 -
司法实践中对于夫妻分居是怎么处理的
司法实践中对于夫妻分居的处理标准如下:1、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两年的,经调解无效,应准予离婚;2、即使签定了分居协议书,如果不能证明实际履行,法院也不会轻易认可其效力;3、分居期间,如无特别约定,夫妻财产应采法定夫妻财产制,也即分居期间取得财产
2023.08.07 83 -
司法实践中对于夫妻分居是怎样处理的
司法实践中对于夫妻分居的处理标准如下: 1、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两年的,经调解无效,应准予离婚; 2、即使签定了分居协议书,如果不能证明实际履行,法院也不会轻易认可其效力; 3、分居期间,如无特别约定,夫妻财产应采法定夫妻财产制,也即分居期间取
2021.01.03 78
-
在实践中对于违法征收管理费如何处理
在我们国家除了法律法规的规定有关行政机关可以征收管理费之外,任何机关无权向市民索要管理费,尤其是物业公司,无权问业主征收小区管理费,一般发现有违法征收管理的行为的,可以向收官下部门反映投诉,违法征收管
2022-05-29 15,340 -
司法实践中对于夫妻分居是怎么处理的
司法实践中对于夫妻分居的处理标准如下: 1、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两年的,经调解无效,应准予离婚; 2、即使签定了分居协议书,如果不能证明实际履行,法院也不会轻易认可其效力; 3、分居期间,如无特别约定,夫
2022-05-12 15,340 -
司法实践中对于彩礼返还请求怎么处理
司法实践中对于彩礼返还请求的处理: (一)数额较小的礼物,一般可不予返还; (二)恋爱中纯粹自愿赠与的礼物,一般可不予返还; (三)返还时要考虑当事人的过错程度。因给付一方的过错导致婚约解除的,彩礼返
2022-04-21 15,340 -
新对于婚前财产的新规定,以及在实践中的处理
一、新婚姻法中婚前财产的法律规定(一)我国法律规定婚姻从登记之日产生效力,如果双方已经登记结婚,即使没有举行仪式,在此期间购房,如果是一方出资,还是办理夫妻财产约定的公证才是出资方个人的财产。(二)根
2022-10-26 15,340
-
01:17
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
社会抚养费征收如下: 1、符合再生育一个子女的条件,未取得生育证生育的,按照上年度总收入的百分之三十征收。征收社会抚养费后补办生育证; 2、符合法定结婚条件,未办理结婚证生育的,按照上年度总收入的二倍征收; 3、不足法定婚龄生育第一子女的,
1,677 2022.05.11 -
01:02
停车收费管理办法
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管理办法是由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制定的关于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的办法,自2000年9月1日起施行。2015年12月15日《关于进一步完善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政策的指导意见》予以废止。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可知,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实行统
2,683 2022.06.22 -
01:09
城镇垃圾处理费征收范围
城镇垃圾处理费征收范围如下:本市建成区、城区所属建制镇范围内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学校、医院、部队、企业、个体经营者、居民户、暂住人口等产生生活垃圾的单位和个人。三县一市垃圾处理费的收缴方式和标准,由各县、市人民政府具体制定。根据
5,261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