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纠纷处理途径有哪些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我国劳动争议的处理程序通常是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劳动争议发生后,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也可以请工会或第三方与用人单位协商,达成和解协议。协商不是处理劳动争议的必要程序。当事人协商不成或者不愿意协商的,可以依法申请调解和仲裁。劳动争议发生后,可以向具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的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基层人民调解组织、乡镇和街道组织申请调解。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达成调解协议,用人单位在约定期限内不履行的,劳动者可以持调解书向法院申请支付令。劳动争议仲裁不同于商业仲裁。劳动仲裁是诉讼的前置程序,商业仲裁是仲裁或诉讼。劳动争议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在收到仲裁裁决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仲裁法》第四条 发生劳动争议,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也可以请工会或者第三方共同与用人单位协商,达成和解协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仲裁法》第五条 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本法另有规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一、双方就双方争议的经济补偿金、赔偿金、未签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差额等达成和解协议来解决纠纷。 二、双方在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居中调解下,解决当事人之间的合同纠纷。 三、通过诉讼或仲裁来解决。
劳动合同纠纷处理的途径包括: 1、协商,双方当事人自愿进行协商; 2、调解,申请第三方机构(例如工会、人民调解委员会等)进行调解; 3、仲裁,向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 4、起诉,对仲裁不服的,可以起诉。
-
劳动合同纠纷处理的途径有哪些
劳动合同纠纷的处理方式有这几种:1、协商;2.调解,在双方都无法通过并且协商达成共识的时候,则可以要求相关机构进行调解。有一方或双方都是国有企业,可以提出让上级主管部门进行调解。上级机关应当区别是非,在平等基础上进行调解,而不是行政干预。当
2022.04.12 424 -
-
劳动合同纠纷有哪些途径
“劳动合同纠纷的处理途径有: 1、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可以就劳动合同纠纷先行协商处理; 2、协商不成的,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可以请求有关机关进行调解,如法院、仲裁机构等; 3、一方不愿意调解或调解不成的,可以直接到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4、对仲裁结
2020.12.02 193
-
劳动合同纠纷处理途径有哪些
可以向劳动监察大队投诉,请求大队解决;也可以申请劳动仲裁委员会进行劳动仲裁。在中国,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纠纷、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纠纷、劳动报酬、经济补偿或赔偿发
2021-11-27 15,340 -
劳动合同纠纷处理途径有哪些
处理劳动合同纠纷的方式包括:1。协商,双方自愿协商;2。调解,申请第三方机构(如工会、人民调解委员会等)进行调解;3。仲裁,向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4。起诉,不接受仲裁的,可以起诉。
2021-12-25 15,340 -
劳动合同纠纷的处理途径有哪些?
劳动合同发生纠纷之后,当事人可以选择申请仲裁、调解、提起诉讼、协商解决等途径解决纠纷。调解是由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进行的、仲裁是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七十九条
2022-06-02 15,340 -
劳动合同纠纷处理的途径有哪些?
1、协商 合同当事人在友好的基础上,通过相互协商解决纠纷,这是最佳的方式。 2、调解 合同当事人如果不能协商一致,可以要求有关机构调解如,一方或双方是国有企业的,可以要求上级机关进行调解。上级机关应在
2022-07-22 15,340
-
01:48
融资租赁合同纠纷处理途径有哪些当事人不愿和解、调解或者和解、调解不成的,可以根据仲裁协议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涉外合同的当事人可以根据仲裁协议向中国仲裁机构或者其他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当事人没有订立仲裁协议或者仲裁协议无效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应当履行发生法律效力的
1,941 2022.05.11 -
01:39
工程造价纠纷解决途径有哪些工程造价是指,工程项目在建设时预计支出或实际支出的费用。依据民法的基础理论与《仲裁法》的有关规定,工程造价纠纷的解决途径有以下几种: 1、纠纷双方协商和解。和解是最基本的方式,也是最能体现双方真实意思的方式。通过协商,达成和解,形成的和解协
1,257 2021.04.25 -
01:41
典当合同纠纷解决途径有哪些典当是指当户将个人的财产作为当物质押给典当行,支付给典当行一定的费用,获得当金,并在确定期限内向典当行支付当金利息、偿还当金、赎回典当物的一种行为。典当双方签订的合同中,既有双方关于借款的约定,也有典当方提供抵押作为担保的约定。因此,典当合
1,366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