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失致人死亡罪中因果关系怎么认定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一)刑法因果关系首先是一种联系。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不是孤立的存在的,而是和其它的事物相互联系着的。 (二)刑法因果关系是一种人的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的联系。因为只有人的行为才能给予法律上的评价,自然力或者动物力纵使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结果,也不能以刑法来处罚它们。 (三)人的行为是有主观罪过的行为,才能成为刑法上的原因,如果没有主观罪过,人就不能对他的行为所造成的危害结果负刑事责任,自然不能认为行为和结果之间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虽然我们在研究和司法实践中认定因果关系时,应考虑各种事实的条件,但只要被确定为刑法上的原因的人的行为,则必然有主观上的罪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条 【过失致人死亡罪】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客观上行为人的行为引起了他人死亡的结果,主观上行为人没有预见这种结果的发生,且对受害者死亡的结果应当预见,但是由于疏忽大意的过失而没有预见的认定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构成该罪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犯罪客观的方面是:行为人实施了致人死亡的行为。客观方面是:结果必须是已致人死亡,且行为人的过失和被害人的死亡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主观方面是过失。具体就是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自信的过失。
-
过失致人死亡罪怎么认定
认定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的标准为: 1.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因过失致使他人死亡的行为; 2.主体要件为一般主体,凡达到法定责任年龄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 3.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 4.在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即行为人对其行为
2020.06.27 168 -
怎么认定过失致人死亡罪?
过失致人死亡罪的认定标准如下: 1、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 2、在犯罪客观方面的表现为行为人具有致人死亡的行为; 3、主体要件为一般主体; 4、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即行为人对其行为的结果抱有过失的心理状态。
2020.05.17 152 -
怎样认定过失致人死亡罪
过失致人死亡罪的认定: 1:客观表现上行为人实施了致人死亡的行为,并且已经造成他人死亡的结果。 2、主观责任形式为过失。 3、主体是一般主体,即满16周岁的自然人。 4、客体是被害人的生命权。
2020.07.04 126
-
过失致人死亡罪中因果关系怎样认定
(一)刑法因果关系首先是一种联系。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不是孤立的存在的,而是和其它的事物相互联系着的。 (二)刑法因果关系是一种人的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的联系。因为只有
2022-05-21 15,340 -
过失致人死亡罪中因果关系如何认定
(一)刑法因果关系首先是一种联系。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不是孤立的存在的,而是和其它的事物相互联系着的。 (二)刑法因果关系是一种人的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的联系。因为只有
2022-05-19 15,340 -
过失致人死亡罪中的因果关系是什么
(一)刑法因果关系首先是一种联系。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不是孤立的存在的,而是和其它的事物相互联系着的。 (二)刑法因果关系是一种人的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的联系。因为只有
2022-05-24 15,340 -
因过失致人死亡罪怎么认定
过失致人死亡罪属于过失犯罪,是指行为人没有杀人的故意,但由于过失导致了他人死亡后果发生的行为。主要表现为有的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他人的死亡的结果,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造成他人死亡;
2021-06-19 15,340
-
01:08
过失致人死亡罪怎么判
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过失致人死亡的量刑标准为:情节较轻的,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一般情节下,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的标准为:行为人主观上因为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造成他人死亡事实的行为,及
4,753 2022.04.17 -
01:02
过失致人死亡罪怎样判刑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有关规定,过失致人死亡罪指的是行为人因过失导致他人死亡的行为。 本罪侵犯了他人的生命权利,其在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既可以是疏忽大意的过失也可以是过于自信的过失,具体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导致他人的死亡
968 2022.04.17 -
01:07
绑架罪过失致人死亡如何定罪
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九条的规定,以前犯绑架罪致人死亡的情况属于绑架罪的结果加重情形,从重处罚。然而最新的刑法修正案九去掉了这一部分的内容,所以犯绑架罪过失致人死亡的情形则成为了一个犯罪行为同时触犯了两个罪名,这种情况在刑法学上称为想象
2,652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