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挪用公款罪要判多少年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挪用公款罪是中国当前社会较为常见的一种经济犯罪行为,它具有比较恶劣的社会影响;一般指的是国家或机关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捷,挪用公款个人使用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一般依据具体挪用公款金额进行一些判决: 1、构成挪用公款罪的,人民法院一般处以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2、如果是挪用公款情节严重或者挪用公款金额巨大,或者金额虽然没有达到巨大,但挪用公款方式或手段比较恶劣;多次挪用公款,因挪用公款造成严重影响生产、经营或导致其他严重损失等情形的,一般处以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3、挪用公款金额巨大(十五万元至二十万元为金额巨大的起点标准)且不退还的,会处以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4、所挪用公款是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救济等款物归个人使用的,从重处罚。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犯挪用公款罪一般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挪用公款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挪用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归个人使用的,从重处罚。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挪用公款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挪用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归个人使用的,从重处罚。
-
挪用公款要判多少年
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是挪用公款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本罪侵犯的客体,主要是公共财产的所有权,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侵犯了国家的财经管理制度。 根据《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
2020.09.07 134 -
挪用公款罪挪用公款380万会判多少年
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即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国家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违法犯罪活动构成挪用公款罪,380万属于数额巨大的,应当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如果能够自首并积极退赃,应当从轻处罚。
2020.10.31 266
-
挪用公款罪要判多少年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的规定,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3
2022-05-19 15,340 -
共犯的挪用公款罪判多少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三百八十四条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挪用公款罪,
2022-05-19 15,340 -
挪用公款罪要判刑多少年
挪用公款罪的立案量刑标准: 1、数额较大的认定挪用公款进行非法活动,数额在三万元以上,为数额较大。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是挪用公款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
2022-10-16 15,340 -
挪用公款罪判多少年?
《》第三百八十四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处五年以下或者;情节严重的,
2022-09-13 15,340
-
01:32
犯挪用公款罪要判多少年
挪用公款罪是中国当前社会较为常见的一种经济犯罪行为,它具有比较恶劣的社会影响;一般指的是国家或机关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捷,挪用公款个人使用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一般依据具体挪用公款金额进行一些判决: 1、构成挪用公款罪的,人民法院一般
623 2022.04.17 -
01:20
挪用公款会判多少年
挪用公款涉嫌挪用公款罪,一般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挪用公款罪的量刑规定如下: 1、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数额在三万元以上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2、挪用公款数额巨大,或者数额虽未达到巨大,但挪用公款手段恶劣;多次
642 2023.01.04 -
00:53
挪用公款案判多少年
挪用公款案判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如若情节严重的话,应判处五年以上的有期徒刑。挪用公款数额巨大并且不退还的,应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如果挪用用于救灾或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等等款物归个人使用的,还会从重处罚。国家工作
1,140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