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遭受伤害,公司应该如何应对?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如果用人单位拖欠农民工工资,农民工可以向劳动部门举报。如果劳动部门不处理此事,农民工可以向上级劳动部门投诉,或者申请劳动仲裁来解决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第七十七条,如果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也可以协商解决。 调解原则适用于仲裁和诉讼程序。 第九十一条规定,如果用人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劳动行政部门可以责令其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报酬、经济补偿,并可以责令其支付赔偿金: (一)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 (二)拒不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工资报酬的 (三)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 (四)解除劳动合同后,未依照本法规定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的。 第一百零三条进一步规定,如果劳动行政部门或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如果不构成犯罪,将给予行政处分。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收集证据,在遭受暴力催收的时候,大家一定要注意收集证据,这样才可以举报对方。在收集好证据以后,就可以举报暴力催收贷款平台。举报的途径有: 1.当地的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或工商管理部门; 2.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中国小额贷款公司协会; 3.聚投诉等网络举报平台; 4.在遇到人身威胁的情况下,直接拨打110向警方求助。
铁路旅客遭受意外伤害可以向铁路公司索赔,购买保险情况下也可以向保险公司索赔并且向保险公司索赔还可以向侵权人索赔,获得“双份”赔偿。承运人应当对运输过程中旅客的伤亡承担赔偿责任;但是伤亡是旅客自身健康原因造成的或者承运人证明伤亡是旅客故意、重大过失造成的除外。
-
农民工对欠款应该如何追回
拖欠农民工工资,可以向仲裁委员会机关申请仲裁。 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支付令,用人单位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可以依法向当地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发出支付令。
2020.02.05 150 -
遭遇被故意伤害罪应该如何办?
1、协商解决不受金额限制,只要双方达成协议就行。 2、如果通过民事诉讼(或者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解决,轻伤只有医疗费、护理费等实际产生的费用。 3、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轻伤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2024.04.22 9
-
农民工受伤农工应该如何负责
农民工在工作时受伤应该认定为工伤。索赔程序:1、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属于工伤。2、您可以申请认定为工伤。3、工作认定后,构成障碍的,也可以评价障碍等级。4、等伤残等级出来后可以到仲裁委申请裁决,要求用人
2021-10-23 15,340 -
公司遭遇强制执行,应该如何应对?
当事人向法院提交申请书后,法院会对申请进行审核符合条件的,向被执行人发出执行通知,并可采取强制措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六条,经过法院生效的民事判决和裁定,当事人必须履行。如果一
2024-11-30 15,340 -
农民工遭受工伤事故伤害,如何进行救济
农民工遭受工伤事故伤害,应当申请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按鉴定结论主张工伤保险待遇。工伤认定是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依据法律的授权对职工因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是否属于工伤或者视同工伤给予定性进行行政确认
2022-03-22 15,340 -
招工物流公司押车员遭受骗局,如何应对?
首先,需要收集并整理所有与欺诈行为相关的证据材料,例如相关合同文件、银行转账记录、录音和视频资料等。然后,迅速向当地公安机关进行报告,并积极配合公安机关展开深入的调查工作。 对于遭受欺诈后所丧失的金
2024-11-11 15,340
-
00:58
受害人在遭遇电信诈骗后应该怎么办
受害人在遭遇电信诈骗后,应当尽快报警处理。受害人可以拨打110,也可以直接去公安机关进行报案,公安机关收到报案材料后,应当迅速进行审查,诈骗的金额在3000元以上的,应当立案侦查,发现存在犯罪事实,并且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侦查终结后,应当将
2,573 2022.04.17 -
01:06
同一部位在不同公司工伤应如何赔偿
两次工伤按照其在同一个用人单位所发生的工伤的最高伤残级别进行赔偿。工伤的赔偿包括造成一般的伤害没有达到残疾的赔偿,有医疗费、生活护理费、工伤期间的工资、伤者住院期间的伙食补助费及去其他地方就医的交通费、食宿费。此外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和一次
956 2022.04.25 -
00:55
对法院判决不服应该如何信访
对法院判决不服的信访方式如下:可以通过网络信访信息系统进行信访、发电子邮箱或打投诉电话给相关部门,也可以在公布的接待日和接待地点,向有关行政机关负责人当面反映信访事项。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可知, 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应当向社会
13,155 2022.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