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了孩子的抚养费没有给有什么办法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1、离婚孩子抚养费标准是:子女抚育费的数额,可根据子女的实际需要、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和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确定。有固定收入的,抚育费一般可按其总收入的20%至30%的比例给付。负担两个以上子女抚育费的,比例可适当提高,但一般不得超过月总收入的50%。无固定收入的,抚育费的数额可依据当年总收入或行业平均收入,参照上述比例确定。 2、有特殊情况的,可适当提高或降低上述比例。因此,社会上很多人认为,抚养费标准就是另一方收入的20~30%,这种观点不完全正确。除了参照工资收入比例的标准外,孩子的实际需要以及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也是相当重要的参照因素,如果教条地仅以工资收入的比例来计算孩子的抚养费是不妥的。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不抚养一方不给付抚养费的,另一方可以向法院起诉。胜诉之后,如果给付义务人在履行期未履行法院判决,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法院在受理强制执行时,会依法查询给付义务人名下的房产、车辆、证券和存款。在强制执行过程中,拒不申请财产状况的、不执行法院判决的,会被司法拘留。
离婚后,一方抚养的子女,另一方应负担必要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的一部或全部。在离婚子女抚养费的给付的问题上,需要综合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1.子女的实际需要; 2.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 3.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 离婚不给孩子抚养费实际上是可以的,但有条件。正如上面所言,支付抚养费是父母的法定义务,但是父母也可能在特定情况下无力支付孩子的抚养费。这种情况下,双方可以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可以向法院起诉。
-
离婚后没有给孩子抚养费怎么办?
法律规定,离婚后,子女由一方直接抚养的,另一方应当负担部分或者全部抚养费,支付孩子的抚养费是法定义务。 如果一方不给孩子抚养费,可以先和对方进行协商,协商不成,抚养权人可以以孩子的名义向法院起诉,向法院申请判决对方支付孩子的抚养费。 如果对
2021.02.09 93 -
离婚后没有给孩子抚养费怎么办
离婚后没有给孩子费可以通过以下的途径进行解决,具体包括: 1、抚养的一方可以和另一方协商解决; 2、不能协商的,可以通过诉讼途径处理。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离婚后,子女由一方直接抚养,另一方应承担部分或全部抚养费。承担费用的
2022.04.17 468 -
没有结婚证有了孩子给不给抚养费
1.没有结婚证有孩子抚养费需要支付,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视。 2.不直接抚养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者生母,应当负担未成年子女或者不能独立生活的成年子女的抚养费。
2021.03.18 77
-
离婚了孩子没有给抚养费怎么办
一是夫妻双方协商,另外就是上法院起诉。另外,关于子女抚养费的数额,可根据子女的实际需要、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和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确定。有固定收入的,抚养费一般可按其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比例给付。
2022-07-10 15,340 -
离婚了,没有给孩子抚养费怎么办
一是夫妻双方协商,另外就是上法院起诉。另外,关于子女抚养费的数额,可根据子女的实际需要、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和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确定。有固定收入的,抚养费一般可按其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比例给付。
2022-08-16 15,340 -
离婚了没有给孩子抚养费怎么办
可以通过诉讼的方式向对方主张小孩的抚养费,一般为对方工资的20到30。
2023-06-18 15,340 -
离婚了没有孩子,不给抚养费怎么办
父母离婚后,未直接抚养孩子的一方需要承担部分或全部抚养费。若对方拒绝支付相应的抚养费,抚养孩子的一方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由人民法院判决其支付相应的抚养费。
2022-08-10 15,340
-
01:03
离婚不给孩子抚养费有什么后果
会被起诉,甚至强制执行。针对抚养费问题双方可以先进行协商,协商不成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然后等人民法院判决。判决后,如果一方经过判决还是不支付抚养费,可以向判决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根据司法解释,抚养费判决标准如下: 1、有固定收入的,抚养
2,075 2022.04.15 -
01:07
离婚孩子抚养费怎么给
夫妻离婚后,关于子女抚养费的计算,我国法律作出以下几点规定: 1、夫妻双方离婚后,一方当事人应当承担子女的抚养义务,不抚养子女的一方,应承担子女的抚养费用; 2、承担子女的抚养费包括生活费、教育费、医疗费用等等; 3、有固定的收入的一方,子
992 2021.04.25 -
00:49
离婚后不给孩子抚养费该怎么办
离婚后不给孩子抚养费,可以向法院起诉。向法院起诉,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当父母之中有任意一方不履行法律所规定的抚养义务时,未成年人有权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不履行抚养义务的父母一方承担; 2、抚养费纠纷一般由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辖。被
545 2022.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