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灭国家机关公文罪的犯罪构成是什么?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毁灭国家机关公文罪的犯罪构成是: 1、行为人是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2、侵犯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活动和信誉。 3、行为人实施了毁灭国家机关的公文的行为。 4、在主观方面必须出于故意。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条 伪造、变造、买卖或者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的公文、证件、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 伪造、变造、买卖居民身份证、护照、社会保障卡、驾驶证等依法可以用于证明身份的证件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毁灭国家机关公文罪的犯罪构成是: 1、行为人是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2、侵犯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活动和信誉。 3、行为人实施了毁灭国家机关的公文的行为。 4、在主观方面必须出于故意。
毁灭国家机关公文罪的犯罪构成是: 1、行为人是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2、侵犯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活动和信誉。 3、行为人实施了毁灭国家机关的公文的行为。 4、在主观方面必须出于故意。
-
毁灭国家机关公文罪的犯罪构成界定?
毁灭国家机关公文罪的犯罪构成界定为: 1、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活动和信誉。 2、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的行为。 3、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 4、本罪在主观方面必须出于故意,即明知是国家机关
2020.05.24 78 -
国家机关毁灭公文罪怎么构成
最新毁灭国家机关公文罪处罚标准是: 1、犯毁灭国家机关公文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 2、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所谓毁灭是指撕、扯、烧、浸、涂、污等等,既可以表现为作为,又
2022.03.26 183 -
毁灭国家机关公文罪怎么构成的?
毁灭国家机关公文罪是有下列要件构成的: 1、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 2、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 3、犯罪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 4、客观方面表现为毁灭国家机关公文的行为。
2020.06.23 94
-
毁灭国家机关公文罪的犯罪构成是什么
客体要件。 本罪所侵害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 客观要件。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盗窃、抢夺或者毁灭国家机关公文、证件或印章的行为。 所谓盗窃,即秘密窃取,是指行为人采取自认为不被公文、证件、印章的
2023-08-27 15,340 -
毁灭国家机关公文罪构成
客体要件。 本罪所侵害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 客观要件。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盗窃、抢夺或者毁灭国家机关公文、证件或印章的行为。 所谓盗窃,即秘密窃取,是指行为人采取自认为不被公文、证件、印章的
2023-06-15 15,340 -
毁灭国家机关公文罪的构成
客体要件。 本罪所侵害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 客观要件。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盗窃、抢夺或者毁灭国家机关公文、证件或印章的行为。 所谓盗窃,即秘密窃取,是指行为人采取自认为不被公文、证件、印章的
2023-06-15 15,340 -
毁灭国家机关公文罪的犯罪构成界定?
毁灭国家机关公文罪的犯罪构成界定为: 1、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活动和信誉。 2、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的行为。 3、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 4、本罪
2023-08-12 15,340
-
00:54
国家机关和国家机构的区别
国家机关和国家机构的区别如下:两者的定义、职能不同。国家机关是指从事国家管理和行使国家力的机关。包括国家元首、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和军事机关。国家机构是一定社会的统治阶级为实现其统治职能而建立起来的进行国家管理和执行统治职能
46,149 2022.05.11 -
01:13
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是什么
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是: 1、主体要件,行为人具有承担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2、主观要件,行为人对其所实施的犯罪行为在主观上存在故意或过失的心理状态; 3、客体要件,犯罪行为侵害的是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 4、客观要件,说明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而
2,379 2022.08.01 -
00:55
替人顶罪构成什么犯罪
替人顶罪构成包庇罪。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明知是犯罪的人,为帮助其逃避刑事追究,故意顶替犯罪的人欺骗司法机关的,构成包庇罪。这里的“明知”,应当根据案件的客观事实,结合行为人的认知能力,接触被窝藏、包庇的犯罪人的情况,以及行为人和犯罪人的供述等
3,558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