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承担债务指什么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夫妻债务,是指夫妻双方因婚姻共同生活及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履行法定扶养义务所负的债务。一般包括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为解决共同生活所需的衣、食、住、行、医等活动以及履行法定义务和共同财产、经营过程中所负的债务。夫妻债务包括夫妻个人债务和夫妻共同债务。 共同债务必须具备两个特征:一是为了共同生活或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二是为履行法定义务所负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夫妻为家庭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如购置共同生活用品所负债务;购买、装修共同居住的住房所负的债务;为支付一方医疗费用所负的债务。 2、夫妻共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负的债务。 3、履行法定赡养义务所负的债务。 4、为支付夫妻一方或双方的教育、培训费用所负的债务。 5、为支付正当必要的社会交往所负的债务。 6、夫妻一方或双方为履行法定扶养义务所负的债务。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夫妻共同债务应当承担共同清偿的责任。夫妻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是指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双方为共同生活、履行抚养、赡养义务、为生产经营等的需要而负的债务。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应当以共同财产清偿;共同财产不足清偿的,或财产归各自所有的,由双方协议清偿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但是,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债权人以属于夫妻共同债务为由主张权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债权人能够证明该债务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或者基于夫妻双方共同意思表示的除外。
-
夫妻债务怎么承担?
夫妻债务的承担为共同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原为夫妻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应当共同偿还。清偿后的余额,由夫妻双方协商分割。如果共同财产不足清偿,应在离婚时,协议确定清偿责任,如果协商分割不成,或协商确定清偿责任不成的,可诉请人民法院判决。
2021.03.10 107 -
夫妻债务怎么承担
夫妻共同债务应当由夫妻共同偿还。也就是说,对于夫妻共同债务,双方承担连带责任。离婚时,夫妻双方应当以共同的财产来承担偿还责任,共同财产不足的,应当以自己的个人财产继续承担清偿责任。这主要是为了保护债权人的合法利益,无论婚姻关系是否继续存续,
2021.02.25 121 -
债务承担是指什么?
债务承担,是指第三人加入债务人和债权人的关系之中,与债务人共同向债权人承担义务。如果第三人通知了债权人,或者债权人未在合理期限内明示拒绝的,债权人可以请求第三人在其愿意承担的范围内与债务人承担连带债务。
2021.03.26 150
-
夫妻债务承担
夫妻共同债务和夫妻个人债务,夫妻共同债务由夫妻共同财产承担偿还责任;夫妻债务,夫妻婚姻存续期间,由夫妻个人财产承担还款责任,夫妻共有财产承担还款责任;如果离婚时可以确认是夫妻共同债务还是个人债务,内部
2021-11-30 15,340 -
夫妻债务指什么
夫妻共同债务是指夫妻为共同生活或为履行抚养、赡养义务等所付债务。从实践来看,具体包括以下几种: 1维持夫妻共同生活,如支付家庭生活日常开支,购置家庭生活用品、修缮房屋等所负的债务; 2为抚养子女、赡养
2022-04-22 15,340 -
夫妻债务是指什么
夫妻共同债务是指夫妻为共同生活或为履行抚养、赡养义务等所付债务。从实践来看,具体包括以下几种: 1维持夫妻共同生活,如支付家庭生活日常开支,购置家庭生活用品、修缮房屋等所负的债务; 2为抚养子女、赡养
2022-04-18 15,340 -
夫妻个人债务指什么债务
夫妻个人债务是指一方婚前所负债务或婚后与共同生活无关、为了个人的需要而负的债务,主要包括: (1)婚前所负债务; (2)夫妻双方约定由个人负担的债务,但以逃避债务为目的的除外; (3)一方未经对方同意
2022-06-02 15,340
-
01:25
夫妻债务如何承担夫妻共同债务应当由夫妻共同偿还。也就是说,对于夫妻共同债务,双方承担连带责任。离婚时,夫妻双方应当以共同的财产来承担偿还责任,共同财产不足的,应当以自己的个人财产继续承担清偿责任。这主要是为了保护债权人的合法利益,无论婚姻关系是否继续存续,
820 2022.04.17 -
01:43
原夫妻债务如何承担夫妻债务应当由夫妻双方承担。如果双方有共同财产,同时共同财产能够偿还所有债务,就可以直接用共同财产偿还夫妻债务。如果财产不能偿还所有债务,夫妻双方作为紧密的共同体,需要用个人所有的财产来还债。需要注意,夫妻共同债务的承担问题,首先需要确认债
936 2022.04.17 -
00:52
什么是指夫妻共同债务夫妻共同债务是指为满足夫妻共同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夫妻的共同债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虽然是婚前所欠的债务,但是在婚后该笔债务用于了家庭的日常生活支出的; 第二,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双方共同签字或者另外一方事后追认的债务; 第三
634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