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确定商标侵权纠纷案件的管辖法院, 侵犯商标权纠纷管辖如何确定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商标民事纠纷第一审案件,由中级以上人民法院管辖。此外,各高级人民法院根据本辖区的实际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准,可以在较大城市确定1-2个基层人民法院受理第一审商标民事纠纷案件。因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提起的民事诉讼,由侵权行为的实施地、侵权商品的储藏地或者查封扣押地、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上述的侵权商品的储藏地,是指大量或者经常性储存、隐匿侵权商品所在地;查封扣押地,是指海关、工商等行政机关依法查封、扣押侵权商品所在地。对涉及不同侵权行为实施地的多个被告提起的共同诉讼,原告可以选择其中一个被告的侵权行为实施地人民法院管辖;仅对其中某一被告提起的诉讼,该被告侵权行为实施地的人民法院有管辖权。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对于财产侵权纠纷而言,一般是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管辖的。而侵权行为地包括侵权行为发生地以及侵权结果发生地。被告人住所地包括经常居住地。
1.商标权纠纷的具体情况不同,管辖法院也是不同的。侵犯商标专用权案件一般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的中级人民法院或者有商标案件管辖权的基层法院管辖;商标合同纠纷案件。当事人约定的履行地与实际履行地不一致的,以实际履行地为准,等等。
-
如何确定商标纠纷管辖
确定商标纠纷管辖的标准是:因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提起的民事诉讼,由商标法规定侵权行为的实施地、侵权商品的储藏地或者查封扣押地、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2020.02.07 117 -
侵权纠纷的管辖法院如何确定
侵权纠纷的管辖法院这样确定:因侵权行为提起的诉讼,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侵权行为地,包括侵权行为实施地、侵权结果发生地。因产品质量不合格造成他人财产、人身损害提起的诉讼,产品制造地、产品销售地、侵权行为地和被告住所地的人民
2020.09.24 162 -
如何确定侵犯商标权管辖法院
因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提起的民事诉讼,由商标法第十三条、第五十二条所规定侵权行为的实施地、侵权商品的储藏地或者查封扣押地、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对涉及不同侵权行为实施地的多个被告提起的共同诉讼,原告可以选择其中一个被告的侵权行为实施地人
2020.03.25 289
-
如何确定商标侵权纠纷的管辖法院, 商标侵权纠纷的管辖法院如何确定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条、第七条之规定,商标侵权民事案件,由侵权行为的实施地、侵权商品的储藏地或者查封扣押地、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侵权商品的储藏地
2022-03-05 15,340 -
如何确定商标侵权纠纷的管辖法院, 侵犯商标权纠纷的管辖法院是哪里
商标侵权纠纷:依据《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九条的规定:“因侵权行为提起的诉讼,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民诉意见》第二十八条规定,侵权行为地包括行为实施地与结果发生地。 第二种:侵权行为
2022-04-26 15,340 -
如何确定侵犯商标权案件的管辖法院, 侵犯商标权纠纷管辖的法院在哪
根据法律规定,商标侵权案件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而确定管辖法院,可以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案件有关管辖和法律适用范围问题的解释》(法释[2002]1号)是当前指导商标侵权民事案件管辖法院最具体
2022-05-06 15,340 -
如何确定商标侵权案件的管辖法院, 商标侵权诉讼的管辖法院如何确定
首先是商标案件的级别管辖与一般民事案件的级别管辖有所不同,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案件有关管辖和法律适用范围问题的解释》的规定,商标民事纠纷案一审案件,由中级以上人民法院管辖。各高级人民法院根据
2022-03-05 15,340
-
01:16
如何确定专利侵权案件的管辖对专利侵权案件的管辖进行确定,可按照以下规定: 没有经过专利权人的同意,为了生产经营,而对产品进行制造、使用、销售发明等的行为,由该产品制造地的法院进行管辖,不清楚制造地的,由该产品的使用地或销售地的法院受理。 为了生产经营目的而使用专利方
521 2022.04.17 -
00:56
建设工程施工纠纷管辖权如何确定建设工程施工纠纷是工程建设过程中常见的纠纷,通常是因为建设工程合同履行的问题引发的。 面对合同纠纷,依据我国《民事诉讼法》和有关司法解释作出了相应的规定,要分三步进行分析: 1、首先,看合同是否有有效的仲裁协议,或合同中是否存在有效的仲裁条
1,568 2022.05.11 -
01:19
欠款纠纷管辖权怎么确定发生欠款纠纷,当事人当然可以选择诉讼的方式,维护自己的权益。而诉讼的第一步,就是要选择具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欠款纠纷中,法律规定的具有管辖法院就包括了:被告住所地所在地的人民法院,以及合同履行地所在地的人民法院。但这并不意味着,借贷双方只能
1,655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