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权人可以选择收回债权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债权人与债务人未约定还款时间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债权人可以选择收回债权的时间。 根据《民法典》第六百七十五条的规定,借款人应当在约定的期限内返还贷款。贷款期限未约定或者协议不明确的,借款人可以随时返还;借款人可以敦促借款人在合理期限内返还。另外,根据第五百一十条的规定,合同生效后,当事人对质量、价格、报酬、履行地点没有协议或者协议;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合同有关规定或者交易习惯确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一十条合同生效后,当事人就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地点等内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合同相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七十五条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对借款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据本法第五百一十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借款人可以随时返还;贷款人可以催告借款人在合理期限内返还。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债权人与债务人没有约定还款时间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债权人可以选择收回债权的时间。 根据我国《民法典》第六百七十五条的规定,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对借款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据本法第五百一十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借款人可以随时返还;贷款人可以催告借款人在合理期限内返还。另外,根据第五百一十条的规定,合同生效后,当事人就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地点等内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合同相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
债务人对选择之债有选择权。选择之债的选择权可以归属于债权人、债务人或第三人。一般国家民法都规定,除法律另有规定或当事人另有约定外,选择权属于债务人。 选择之债,是指可以从约定的几种给付标的中选择一种给付的债。
-
债权人对选择之债有选择权吗
债务人对选择之债有选择权。选择之债的选择权可以归属于债权人、债务人或第三人。一般国家民法都规定,除法律另有规定或当事人另有约定外,选择权属于债务人。
2021.02.16 127 -
债务人对选择之债有选择权吗
债务人对选择之债有选择权。选择之债的选择权可以归属于债权人、债务人或第三人。一般国家民法都规定,除法律另有规定或当事人另有约定外,选择权属于债务人。选择之债,是指可以从约定的几种给付标的中选择一种给付的债。
2021.02.18 140 -
债务人可以选择偿还债权人吗
债务人不可以选择偿还债权人。 在有多个债权人的情况下,债务的清偿是有一定顺序的,首先要偿还优先的债权,如果同一样的债权,对多个债权人要按比例清偿。
2021.04.05 155
-
债务人可以选择债权人吗?
如果有多个债权人,债务人一般不能选择偿还债权人,而是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偿还。例如,有担保的债权需要优先偿还;对于相同性质的债权,需要按比例偿还。
2021-12-22 15,340 -
债权人可以收回债务吗
双方达成债权债务协议的,应当按照协议的还款期限履行。债权人要求提前还款是违约的。 但如因债务人恶意行为,可向法院提起诉讼,可因其不能履行约定的到期债务,要求债务人提前履行未到期债务,提前还款。
2021-10-31 15,340 -
债权人可以收回债务吗
双方达成债权债务协议的,应当按照协议的还款期限履行。债权人要求提前还款是违约的。 但如因债务人恶意行为,可向法院提起诉讼,可因其不能履行约定的到期债务,要求债务人提前履行未到期债务,提前还款。
2021-10-31 15,340 -
选择之债选择权转移
选择权为权利而非义务,因而选择权人并非必须行使选择权,对方当事人更无权强制选择权人行使选择权。但是,如果选择权人不行使选择权,会使选择之债因给付不能确定而无法履行,因此各国法律均规定选择权应于一定期间
2022-06-13 15,340
-
00:55
债权债务管辖法院如何选择债权债务管辖法院的选择如下: 1、当事人有约定的,由约定地法院管辖; 2、没有约定的,因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两个以上法院都有管辖权的,原告可以向其中一个法院起诉,可以在被告住所地法院起诉,当然也可以在
805 2022.11.23 -
00:59
离婚时孩子可以选择抚养权吗父母离婚时,孩子可以对于抚养权归属的问题,表达自己的意愿,但这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首先,离婚分为协议离婚和起诉离婚两种方式。如果夫妻双方是协议离婚的,当然可以听取孩子的意见;但是如果夫妻双方是起诉离婚的,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父母双方对八周岁以
816 2022.05.11 -
00:57
离婚后孩子可以选择抚养权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及其相关的司法解释的规定,夫妻双方在离婚后,依旧可以协商变更未成年子女的抚养权,或者就变更抚养权问题向法院起诉。但一方当事人需要提供足够的证据,证明对方不能继续直接抚养孩子。而且法院会根据具体情况,根据最有
579 2022.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