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借贷不还的后果是什么法律的规定是什么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民间借贷不还的后果是首先将会收到机构的催收以及产生利息和滞纳金。如果当事人经过催告仍然不还的将会被起诉至法院,财产可能会被强制执行。如果有能力执行法院判决而拒不执行涉嫌拒不执行法院判决罪,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的名单还会被限制高额消费等。
《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 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一条 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应当报告当前以及收到执行通知之日前一年的财产情况。被执行人拒绝报告或者虚假报告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对被执行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有关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罚款、拘留。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民间借贷不还的后果是:可能会被债权人起诉,然后被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民间借贷若借款人不还款的话,出借人有权将借款人告上法庭,如果证据充分,即使借款人不出庭,法院也可以判决承担还款义务,进入强制执行程序后法院可以冻结、拍卖、变卖借款人的财产以偿还判决书确定的民间借贷欠下的资金。根据2021年实施的《民法典》第六百七十六条的规定,借款人未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的,应当按照约定或者国家有关规定支付逾期利息。
民间借贷还不起钱的后果是,违约方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违约造成对方损失的,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行为人约定了违约金的应当支付相应的违约金。法律其他规定或当事人其他约定等。
-
民间借贷的法律规定是什么
民间借贷的法律规定:合同法,里面有关于民间借贷的法律规定;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这是一个司法解释;是对《最高人民法院审理夫妻债务纠纷适用法》的司法解释,是对婚姻法第二十四条的重大修改;是对案件的答复,逾期付款违约金的计算应采用
2022.04.16 1,658 -
民间借贷法律后果是什么?
民间借贷强制执行的后果为被执行人的财产被扣押、冻结、划拨、变价。在民间借贷的纠纷里,如果根据生效的法律判决文书义务人依然拒不履行的,债权人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2020.07.12 144 -
私人借贷不还的法律后果是什么
私人借贷不还的法律后果是: 一、承担高额逾期费用。 二、承受平台花式催收。 三、面临全国信任危机。 四、个人征信产生污点。 五、被告上法庭。
2021.02.19 161
-
民间借贷不还的后果是什么
民间借贷还不起钱的,可能会被提起民事诉讼,如果不履行人民法院判决的,可能会被强制执行。 《民法总则》第一百零八条规定:“债务应当清偿。暂时无力偿还的,经债权人同意或者人民法院裁决,可以由债务人分期偿还
2022-05-13 15,340 -
民间借贷不还的后果是什么?
1、民间借贷不还的后果是:可能会被债权人起诉,然后被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民间借贷若借款人不还款的话,出借人有权将借款人告上法庭,如果证据充分,即使借款人不出庭,法院也可以判决承担还款义务,进入强制执行程
2022-11-23 15,340 -
民间借贷法律后果是什么
法院强制执行的后果有: 1、如果有能力履行而拒不执行,法院强制执行你的房产、汽车等财产,会被拘留或者罚款,情节严重的,涉嫌构成拒不执行判决罪。 2、强制迁出房屋或退出土地,是指人民法院执行机构强制搬迁
2022-11-13 15,340 -
民间借贷的法律规定是什么
民法典第680条的规定,法律明确禁止了高利放贷的行为,民间借贷的利率需要符合法律规定的利率。具体来说,国家会根据每年的经济情况不同,作出一定的法定利率调整。 因此,如果高利借款人与民间贷款人之间产生纠
2022-05-15 15,340
-
01:23
法律对民间借贷有什么规定吗根据我国法律的相关规定,民间借贷的规定主要有: 1、借贷双方应按照合同或者借条所规定的内容履行相应的义务。其中,其利息的支付也可以在合同中明确约定。若双方没有约定利息的,其利率不超过24%;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的,超过部分的利息约
1,085 2022.04.15 -
01:01
民间借贷强制执行后果是什么民间借贷案件中,在判决生效之后,被告在指定的期限内未履行义务的,原告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强制执行后所产生的结果可能会有以下几个方面。1.被申请执行人的存款会被冻结划拨;2.被申请执行人的收入会被法院依法扣留以及提取;3.被申请执行人的财产
3,907 2022.04.17 -
01:16
民间借贷阴阳合同指的是什么民间借贷阴阳合同,是指合同当事人就借款事项订立两份内容不相同的合同,一份对内,一份对外,其中对外的一份并不是双方真实意思表示,对内的一份则是双方真实意思表示。 其中“阳合同”因不体现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而不发生效力,而“阴合同”是当事人的真实意
1,264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