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署的劳动合同风险怎么规避?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劳动合同风险规避有如下内容: 1、合同必备条款不能缺少,劳动合同本应双方各执一份 2、必须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3、试用期的约定必须合法 4、不能扣押劳动者身份证和工资作为押金等 5、依法支付劳动报酬、经济补偿金 6、不能违法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 7、用人单位要出具解除、终止书面证明 8、劳动者的赔偿责任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规避变更劳动合同的风险的方式有: (一)约定变更 所谓约定变更,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中约定可以变更劳动合同的事由,当约定的变更事由出现时,用人单位可以如约变更劳动合同。 (二)即时协商变更 用人单位作为经营者,其面临的市场环境瞬息万变,其可能会顺应市场要求即时变更劳动合同,此时一定要与劳动者充分沟通,取得劳动者的理解和认可,双方协商一致变更劳动合同。 1、双方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一致,变更后的劳动合同继续履行,这是最理想的结果; 2、劳动者未予明确答复,但服从了用人单位的安排,可以认定为劳动者以其行为表明已经同意变更劳动合同。 3、劳动者逾期未予答复,且未服从用人单位安排,此时不能视为劳动者默认同意变更劳动合同。 4、劳动者明确答复不同意变更劳动合同,此时,用人单位要在与劳动者充分沟通的基础上,权衡继续履行劳动合同与的经济成本后作出相应的决策。
-
如何避免不签劳动合同的风险?
防范不签劳动合同风险最好的方法就是严格按照劳动法的要求与员工签定劳动合同。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签订劳动合同,应当支付双倍工资;超过一年未签订,视为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自应当订立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支
2020.07.19 186 -
如何在劳动合同中规避风险
企业在劳动合同签订中规避法律风险的主要方式有三种: 1、与劳动者不签订劳动合同。在招聘和录用督训、组训等人员时,存在着不签劳动合同的现象; 2、试用期过后再签订正式劳动合同。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 3、对员工采取担保措
2022.09.30 1,121 -
签订购房合同怎么规避风险
签订购房合同规避风险: 1、注意产权处理协议。产权由双方按照规定的日期或委托代理人办理。卖方在办理产权转让手续时,应出具书面报告,申请将房屋产权转让给买受人,并缴纳税单; 2、购房者在签订合同时必须将质量要求详细写入合同; 3、注明买方在合
2022.04.14 423
-
签署的劳动合同风险如何规避?
劳动合同风险规避有如下内容: 1、合同必备条款不能缺少,劳动合同本应双方各执一份 2、必须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3、试用期的约定必须合法 4、不能扣押劳动者身份证和工资作为押金等 5、依法支付劳动报酬、经
2022-06-30 15,340 -
劳动合同如何规避风险
1、用人单位在招用劳动者时应查验终止、解除劳动合同证明或其他可以证明该职工与其他用人单位不存在劳动关系的凭证; 2、核实劳动者的个人资料的真实性,比如学历证明、从业经历; 3、劳动者申明:本人保证提供
2022-08-02 15,340 -
怎样规避变更劳动合同的风险
规避变更劳动合同的风险的方式有: (一)约定变更 所谓约定变更,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中约定可以变更劳动合同的事由,当约定的变更事由出现时,用人单位可以如约变更劳动合同。 (二)即时协商变更
2023-03-01 15,340 -
如何避免劳动合同不签的风险
用人单位或者劳动者防范不签劳动合同风险最好的方法就是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签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
2023-02-13 15,340
-
01:03
员工不签署劳动合同怎么办
员工不签合同的,单位应当在用工之日起一个月之内,需要通知与劳动者签订书面的劳动合同,经过通知之后,劳动者仍然不与用人单位签订书面的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该书面通知劳动者终止其之间的劳动关系,且不需要支付因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但是仍然需
754 2022.05.18 -
01:07
倒签合同有什么风险
倒签合同的风险如下: 法律方面的风险。一旦双方在合同还没签订的时候,产生纠纷之后会比较难以解决,这个时候合同的事前控制作用不能体现,导致法律风险较大。 管理方面风险。补签合同没有遵守合同管理规定,降低了合同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使管理秩序不正常
1,291 2022.04.17 -
01:07
续签劳动合同的法律规定是什么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续签劳动合同的法律规定有:出现以下情况之一,劳动者同意续签或者提出续签劳动合同的,除了劳动者提出签订固定期限合同之外,用人单位应该与劳动者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1、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连续工作达十年及以上
5,709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