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选择无理由退货的运费由哪一方来承担呢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消费者在网上购物后,需要退货的,如果当事人之间有约定的,按约定处理。如果没有约定,那么邮费应由销售者承担。但是一般在实践中,只有由于商品质量问题而退货的,卖方才承担邮费;如果是由于消费者自己的原因而要求退货的,一般是由消费者承担邮费。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五条,经营者采用网络、电视、电话、邮购等方式销售商品,消费者有权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退货,且无需说明理由,但下列商品除外: (一)消费者定作的; (二)鲜活易腐的; (三)在线下载或者消费者拆封的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等数字化商品; (四)交付的报纸、期刊。 除前款所列商品外,其他根据商品性质并经消费者在购买时确认不宜退货的商品,不适用无理由退货。 消费者退货的商品应当完好。经营者应当自收到退回商品之日起七日内返还消费者支付的商品价款。退回商品的运费由消费者承担;经营者和消费者另有约定的,按照约定。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消费者选择无理由退货的运费的承担者是:如果当事人之间有约定的,按其约定处理;如果无约定的,是由于经营者的商品质量等问题退货的,运费一般是由经营者承担。
消费者选择无理由退货的运费的承担者是:有约从约;如果无约定,是消费者的问题导致退货行为的产生,运费就由消费者承担,反之由商家承担。如果商家因为退货问题造成收货人人身损害的,还可以要求商家予以侵权赔偿。
-
消费者无理由退货的运费一般由谁承担
消费者在网上购物后,需要退货的,如果当事人之间有约定的,按约定处理。 如果没有约定,那么邮费应由销售者承担。但是一般在实践中,只有由于商品质量问题而退货的,卖方才承担邮费;如果是由于消费者自己的原因而要求退货的,一般是由消费者承担邮费。
2020.07.30 201 -
让消费者无理由退货的运费
消费者在网上购物后,需要退货的,如果当事人之间有约定的,按约定处理。如果没有约定,那么邮费应由销售者承担。但是一般在实践中,只有由于商品质量问题而退货的,卖方才承担邮费;如果是由于消费者自己的原因而要求退货的,一般是由消费者承担邮费。
2020.01.29 144 -
无理由退货运费谁来承担
随着网络购物的兴起,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也延伸至这一领域。对于网络购物来说,方便快捷,但是购物前期虚拟化,导致客户不能在支付对价的同时对所要购买的物品进行检验,因此法律规定,在网络购物中不超过特定期限,并且所购买物品不影响二次销售,无人为损坏的
2021.03.25 817
-
消费者选择无理由退货的运费由谁承担
消费者选择无理由退货的运费的承担者是:如果当事人之间有约定的,按其约定处理;如果无约定的,是由于经营者的商品质量等问题退货的,运费一般是由经营者承担。
2022-06-07 15,340 -
无理由退货运费由谁承担呢
买方发起的"七天无理由退货"服务邮费承担原则:根据交易中的运费纠纷"谁犯错,谁承担"原则处理。卖方应承担商品质量问题。由买方发起的非商品质量问题的退换货行为,运费分为两种情况:(1)商家包邮产品,买方
2021-11-26 15,340 -
无理由退货运费谁承担
退回商品的运费由消费者承担;经营者和消费者另有约定的,按照约定。如果有这方面约定,建议将该聊天记录留存作为维权证据。 退货无理由但是有条件!在行使无理由退货权利时,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7日是期限
2022-03-12 15,340 -
淘宝7天无理由退货运费由谁来承担
7天无理由退货运费谁出存在以下情形:商品质量问题的,由卖家承担。非商品质量问题而由买家发起的退换货行为。运费承担分以下两种情况:商家包邮产品,买家只需要承担退货运费。非商家包邮产品,所有邮费均由买家承
2022-08-09 15,340
-
01:00
离婚诉讼费用由哪一方承担按我国《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诉讼费一般由原告预交,败诉方承担。原告向人民法院起诉离婚,人民法院作出立案受理决定时,同时通知原告预交诉讼费,最后人民法院依“原告预交,败诉方承担”的原则,确定诉讼费的承担方,或者按照双方责任的大小确定承担的
1,925 2022.04.17 -
00:51
离婚诉讼费由谁来承担离婚诉讼费由败诉方承担。离婚起诉费用一般是原告在立案时向人民法院预缴。在案件审理结束后,人民法院会在判决中明确案件的诉讼费用由谁承担,一般由败诉方承担诉讼费用。离婚诉讼流程具体如下: 1、提起诉讼申请; 2、准予立案后,由立案庭发出立案通知
16,119 2022.08.04 -
01:05
工伤护理费由谁承担工伤护理费由工伤保险基金承担。工伤职工已经评定伤残等级,并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需要生活护理的,从工伤保险基金按月支付生活护理费。生活护理费按照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或者生活部分不能自理3个不同等级支付,其标准分别为统筹地区
4,234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