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借贷有哪些行为是违法行为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民间借贷哪下列行为犯法: (一)套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又高利转贷给借款人,且借款人事先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的; (二)以向其他企业借贷或者向本单位职工集资取得的资金又转贷给借款人牟利,且借款人事先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的; (三)出借人事先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借款人借款用于违法犯罪活动仍然提供借款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三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民间借贷合同无效: (一)套取金融机构贷款转贷的; (二)以向其他营利法人借贷、向本单位职工集资,或者以向公众非法吸收存款等方式取得的资金转贷的; (三)未依法取得放贷资格的出借人,以营利为目的向社会不特定对象提供借款的; (四)出借人事先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借款人借款用于违法犯罪活动仍然提供借款的; (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 (六)违背公序良俗的。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国家不会干涉合法的民间借贷行为,但为了保护正常的市场秩序,规定了下列民间借贷行为是不受法律保护的: 1、民间借贷行为本身涉嫌非法集资的; 2、借款人事先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出借人违反金融秩序转借牟利的; 3、出借人事先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借款人用于违法犯罪活动的; 4、借款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的,如因不正当男女关系引发的分手费、“找关系、托人情”引发的请托费、赌债等。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民间借贷行为不受法律保护: (一)套取金融机构贷款转贷的。 (二)以向其他营利法人借贷、向本单位职工集资,或者以向公众非法吸收存款等方式取得的资金转贷的。 (三)未依法取得放贷资格的出借人,以营利为目的向社会不特定对象提供借款的。
-
民间借贷犯法哪些行为?
民间借贷犯法的行为有:套取进入机构信贷资金又通过高利转贷给借款人且借款人事先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没有依法取得放贷资格的出借人,以营利为目的向社会不特定对象提供借款等。
2020.08.26 211 -
民间借贷哪些行为犯法
民间借贷哪下列行为犯法: (一)套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又高利转贷给借款人,且借款人事先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的; (二)以向其他企业借贷或者向本单位职工集资取得的资金又转贷给借款人牟利,且借款人事先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的; (三)出借人事先知道或者应当
2020.01.29 161 -
什么是民间借贷行为,哪些属于无效借贷行为
民间借贷行为是指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进行资金融通的行为。行为人套取金融机构的贷款转贷、以向公众非法吸收存款等方式取得的资金转贷等行为属于无效的借贷行为。
2020.02.21 162
-
民间借贷违法行为有哪些?
一、非法经营罪。从被取消的投机中分解出来的非法经营罪,保留了口袋罪的一些特征和其他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非法经营行为的规定。在没有立法解释限制的情况下,显然是一个灵活的条款,给司法机关留下了很大的自由裁量
2021-11-12 15,340 -
民间借贷违法行为有哪些
哪些民间借贷行为违法? (一)将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以高利润转移给借款人,借款人事先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的; (二)向其他企业借款或者向本单位职工集资取得的资金,借款人事先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的; (三)贷款人
2021-11-22 15,340 -
民间借贷哪些行为犯法
(一)套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又高利转贷给借款人,且借款人事先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的; (二)以向其他企业借贷或者向本单位职工集资取得的资金又转贷给借款人牟利,且借款人事先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的; (三)出借人事
2022-10-14 15,340 -
民间借贷合法的行为有哪些
现在我国已经试点承认民间借贷合法化,只需要向有关部门报备,即承认借贷的合法。 全国首部金融地方性法规《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已经市人民政府第3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14年3月
2022-08-20 15,340
-
01:09
违法分包是指哪些行为违法分包主要涉及的是建设工程合同相关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791条规定,建设工程的发包人不得将应当由一个承包人完成的建设工程支解成若干部分发包给数个承包人。但是,总承包人或者勘察、设计、施工承包人经发包人同意,可以将自己承包的
4,513 2022.04.15 -
01:07
非法行医的行为有哪些非法行医,指的是没有医生执业资格证却从事医务诊疗活动,包括在医疗机构中从事诊疗活动的、或者擅自开业从事诊疗活动;如果有医生执业资格证但没有取得开业执照行医的,不属上述所称的非法行医。 司法解释规定,非法行医的行为有: 1、没有取得医生职业资
1,648 2022.04.15 -
01:12
哪些民间借贷是有效的有效的民间借贷有以下几种: 1、当事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民事行为能力包括合同行为能力和相应的缔约行为能力,这是当事人了解和把握合同的发展状况及法律效果的基本条件; 2、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意思表示不真实,对合同效力的影响应视具体情况而
635 2022.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