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对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罪既遂如何裁判?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法院对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罪既遂会这样进行裁判:行为人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并且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应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 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一、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传播编造的恐怖信息的行为,可以被用来煽动他人进行其他犯罪,如煽动分裂国家,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等,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二、造成三人以上轻伤或者一人以上重伤的,或者直接经济损失五十万元以上等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罪既遂法院一般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造成严重后果的,既遂法院一般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本罪所侵害的客体为社会秩序。 行为人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危害结果。
-
法院对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罪如何裁判?
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罪的量刑: 1、一般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2、如果是因行为人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而造成严重后果,应该要处以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刑罚。 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并且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构成本罪。
2022.12.02 124 -
法院对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罪如何裁判
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罪的量刑: 1、一般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2、如果是因行为人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而造成严重后果,应该要处以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刑罚。 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并且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构成本罪。
2020.08.25 116 -
法院对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罪既遂的裁量标准?
法院对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罪既遂的裁量标准为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编造出来的虚假恐怖信息,经过传播出去,让公众知道,才能制造恐怖气氛,引起恐怖,进而扰乱社会秩序的构成犯罪既遂,追究刑事责任。
2020.10.27 91
-
法院对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罪既遂如何裁判
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
2022-10-18 15,340 -
法院对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罪既遂如何裁判?
法院对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罪既遂会这样进行裁判:行为人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并且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应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2023-08-31 15,340 -
法院对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罪既遂的如何裁判
法院对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罪既遂会这样进行裁判:行为人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并且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应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2022-06-26 15,340 -
法院对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罪既遂的如何裁判?
1、法院对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罪既遂会这样进行裁判:行为人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并且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应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2、
2023-01-03 15,340
-
01:31
什么是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
根据《刑法》的相关法律规定可以知道,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指的是犯罪嫌疑人故意编造恐怖信息,比如:爆炸威胁、生物威胁、放射威胁等,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仍然故意向外传播,从而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构成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需
1,817 2022.04.15 -
00:54
伪造法院判决书如何定罪
伪造法院判决书涉嫌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伪造、变造、买卖或者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的公文、证件、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伪造、
3,597 2022.05.11 -
00:55
对法院判决不服应该如何信访
对法院判决不服的信访方式如下:可以通过网络信访信息系统进行信访、发电子邮箱或打投诉电话给相关部门,也可以在公布的接待日和接待地点,向有关行政机关负责人当面反映信访事项。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可知, 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应当向社会
13,227 2022.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