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未成年人犯罪能判死缓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对未成年人犯罪是不可以判处死缓的。因为法律规定对犯罪时不满十八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这里面的死刑包括死刑立即执行和死刑缓期执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四十九条,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审判的时候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三条的规定,未成年人犯罪只有罪行极其严重的,才可以适用无期徒刑。对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一般不判处无期徒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四十九条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审判的时候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三条未成年人犯罪只有罪行极其严重的,才可以适用无期徒刑。对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一般不判处无期徒刑。 《刑法修正案十一》实施后,最低刑事责任年龄从十四周岁下调至十二周岁。原《刑法》第十七条中增加一项: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未成年人犯罪不能判死缓,从充分体现保护青少年和人道主义的角度出发,规定对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不适用死刑,包括不适用死刑缓期2年执行。
对未成年人犯罪是不可以判处死缓的。因为法律规定对犯罪时不满十八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这里面的死刑包括死刑立即执行和死刑缓期执行。审判的时候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
-
未成年人能判死缓吗
未成年人可以判死缓,也就是死刑缓期二年执行。这里的未成年人仅指在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由于其生理和心理发育尚未成熟,社会阅历、社会经验也有限,从充分体现保护青少年和人道主义的角度出发。
2020.10.15 494 -
未成年人能判死缓吗?
未成年人可以判死缓,也就是死刑缓期二年执行。这里的未成年人仅指在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由于其生理和心理发育尚未成熟,社会阅历、社会经验也有限,从充分体现保护青少年和人道主义的角度出发。
2020.04.26 188 -
-
对未成年人犯罪可以判死缓吗
对未成年人犯罪是不可以判处死缓的。因为法律规定对犯罪时不满十八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这里面的死刑包括死刑立即执行和死刑缓期执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四十九条,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和审判的
2022-06-03 15,340 -
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可以判死缓吗?
对未成年人犯罪是不可以判处死缓的。因为法律规定对犯罪时不满十八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这里面的死刑包括死刑立即执行和死刑缓期执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四十九条,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和审判的
2022-05-13 15,340 -
未成年人能判死缓吗
未成年人可以判死缓,也就是死刑缓期二年执行。这里的未成年人仅指在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由于其生理和心理发育尚未成熟,社会阅历、社会经验也有限,从充分体现保护青少年和
2021-12-27 15,340 -
未成年犯罪能判缓刑吗?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例如,未成年人犯罪能适用缓刑吗? 根据《刑法》第七十二条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
2022-05-07 15,340
-
01:28
未成年犯罪会判死刑吗未成年人犯罪不适用死刑。把14周岁以下称为无行为能力人。14周岁以下故意杀人,并不会被判刑,但监护人会承担民事责任,对被害人家属赔偿。15周岁到18周岁的,为限制行为能力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上刑事责任,我国还没有判过未成年人死刑。未成年人犯
2,632 2022.05.11 -
00:58
未成年人犯罪未遂怎么判未成年人犯罪未遂的判决为: 1、根据我国刑法,对于未成年犯罪未遂,一般不会判刑。如果是对于已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在犯了极其严重的罪名,如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等,但是犯罪未遂的情形时,应当处以
2,557 2022.04.17 -
00:50
未成年人杀人会判死刑吗根据《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也就是说,未成年人故意伤人应当承担刑事责任;我国
3,158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