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罪金额标准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民间借贷包括合法的民间借贷行为和违法的高利贷行为,那放高利贷有什么后果呢? 首先,《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取缔地下钱庄及打击高利贷行为的通知》中规定:民间个人借贷利率由借贷双方协商确定,但双方协商的利率不得超过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同期、同档次贷款利率(不含浮动)的4倍。超过上述标准的,应界定为高利借贷行为。 其次,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取缔地下钱庄及打击高利贷行为的通知》,高利贷是不但不受国家法律保护,还要严厉打击,可知是违法的。 最后,刑法中没有关于高利贷的罪名,只是规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但在放高利贷的过程中有触犯刑法的,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1、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数额在5千元至1万元以上,进行非法活动的; 2、挪用公款数额在二万元至3万元以上,归个人进行营利活动的; 3、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数额在1万元至3万元以上,超过3个月未还的。
挪用公款金额罪立案标准如下: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构成挪用公款罪。挪用公款数额巨大,超过三个月,案发前全部归还的,可以酌情从轻处罚;挪用公款数额较大,归个人进行营利活动的,构成挪用公款罪,不受挪用时间和是否归还的限制;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赌博、走私等非法活动的,构成挪用公款罪,不受“数额较大”和挪用时间的限制。
-
挪用公款罪量刑标准金额
犯挪用公款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挪用公款案量刑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包括挪用者本人使用或者给他人使用。挪用公款给私
2020.12.22 339 -
挪用公款量刑金额标准
挪用公款量刑金额标准是: 1、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数额在三万元以上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2、挪用公款数额在一百万元以上的;挪用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特定款物,数额在五十万元以上不满一百万元的;挪用
2020.06.12 365 -
挪用公款金额罪如何立案标准
挪用公款金额罪立案标准如下: 1、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金额在5000元至1万元之间,进行非法活动; 2、挪用公款金额在2万元至3万元之间,属于个人营利活动; 3、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金额在1万元至3万元之间,超过3个月未偿还。 国家工作人员
2022.04.14 220
-
挪用公款罪立案标准金额
挪用公款,数额特别巨大,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自首、退赃,可以酌情从轻处罚。《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
2022-03-11 15,340 -
挪用公款金额罪立案标准
立案标准如下: 1、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数额在5千元至1万元以上,进行非法活动的; 2、挪用公款数额在二万元至3万元以上,归个人进行营利活动的; 3、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数额在1万元至3万元以上,超过
2022-05-11 15,340 -
挪用公款罪量刑标准金额
犯挪用公款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挪用公款案量刑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包括挪
2021-12-23 15,340 -
挪用公款罪量刑标准,挪用公款数额
《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挪用公款罪】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挪用公款罪,处五年
2022-04-22 15,340
-
00:59
挪用公款数额认定标准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行为。根据我国刑法和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挪用公款罪根据挪用公款的数额大小以及情节严重
2,566 2022.04.17 -
01:20
挪用公款罪立案标准出现以下情况之一的,应予以立案并追诉相关责任: 1、行为人挪用公款供个人使用,金额为5千元至1万元以上,且进行非法活动的; 2、行为人挪用公款的金额在一万至3万元以上,供个人进行盈利活动的; 3、行为人挪用公款供个人使用,涉嫌一万至3万元以
3,299 2022.04.17 -
01:08
挪用公款罪量刑标准挪用公款罪是中国当前社会较为常见的一种经济犯罪行为,它具有比较恶劣的社会影响;一般指的是国家或机关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捷,挪用公款个人使用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一般依据具体挪用公款金额进行一些判决: 1、如构成挪用公款罪的,人民法院一
831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