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能自理的另一半要出抚养费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1、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涉嫌的犯罪对被扶养人不利的,不宜认定为“系生活不能自理的人的唯一扶养人”。如恶性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等暴力犯罪,强奸、猥亵类犯罪,聚众淫乱、传播淫秽物品等有伤风化的犯罪,遗弃、虐待家人的犯罪,等等。因为此类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主观恶性较重,对被扶养人的人身威胁较大,如果适用《刑事诉讼法》第72条规定,对其适用监视居住强制措施,反而会将被扶养人置于更危险的境地,与立法精神相悖。 2、不是处于第一顺位的亲属,自愿扶养生活不能自理的其他亲属,已经形成了稳定的抚养、赡养关系的,说明行为人本性善良,愿意付出心血去照顾亲人。如果这样的人涉嫌犯罪,只要其所涉嫌的犯罪种类不属于上述几类对被扶养人不利的范围,可以认定为“系生活不能自理的人的唯一扶养人”。 3、科学认定“生活不能自理的人”。比如,14周岁以下、80周岁以上生活技能较弱的人,患有严重疾病、卧床不起的人,精神失常者、智力有严重缺陷的人等。而那些有自主生活能力的14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60周岁以上的能够独自生活的老人,不宜认定为“生活不能自理的人”。 4、要考察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往是否尽到了扶养义务。可以采用类似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进行社会调查的方法,通过实地访问被扶养人及其邻居或者委托派出所、司法所、村委会调查等方式,了解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一贯表现、工作态度、收入来源,对被扶养人照顾是否尽心尽力等,综合评定其是否尽到了扶养义务。
一方生活不能自理,另一方可以去起诉离婚。结婚离婚都是个人的权利选择,起诉离婚的只要满足起诉条件即可,起诉条件如下:1、原告是夫妻双方中的一方;2、有明确的被告;3、有具体请求离婚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4、属于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
大学生没有生活来源的能不能要抚养费
大学生没有生活来源,如果属于未成年可以要求父母给付抚育费,如果已经成年不可以要求父母给付抚养费。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的,未成年子女或者不能独立生活的成年子女,有要求父母给付抚养费的权利。
2021.01.11 119 -
不能生活自理的子女也要赡养父母吗
不能生活自理的子女不用赡养父母。应当由其他有赡养能力的子女赡养老人。如果没有其他子女的,可以由有负担能力的孙子女、外孙子女来承担赡养老人的责任。
2021.02.01 212 -
-
2021年抚养费标准是不是另一方应负担必要的生活费?
离婚后一方抚养的子女,另一方应负担必要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的一部或全部,承担费用的多少和期限的长短,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关于子女抚育费的数额的确定,三个方面的因素为确定依据:一是子女成长
2022-07-22 15,340 -
离婚后一方不支付另一方生活费,另一方是否还需要支付子女的抚养费
没有扶养孩子一方应支付抚养费,抚养费一般是未抚养孩子一方收入的20-30%。抚养费包括生活费、教育费、医疗费等。具体抚养费的确定要根据当地生活水平及孩子可能的实际生活花费来确定。一般来说,子女成年独立
2022-01-21 15,340 -
女方生活不能自理另一方要求离婚怎样办
《民法典》第一千零五十九条夫妻有相互扶养的义务。需要扶养的一方,在另一方不履行扶养义务时,有要求其给付扶养费的权利。根据本条的规定,有扶养能力的一方,对于有残疾、患有重病、经济困难的配偶,必须主动承担
2022-05-20 15,340 -
女方生活不能自理另一方要求离婚如何办
《民法典》第一千零五十九条夫妻有相互扶养的义务。需要扶养的一方,在另一方不履行扶养义务时,有要求其给付扶养费的权利。根据本条的规定,有扶养能力的一方,对于有残疾、患有重病、经济困难的配偶,必须主动承担
2022-05-24 15,340
-
01:03
抚养权可以一人一半吗抚养权不可以一人一半,但在司法实践中有轮流抚养子女的情况。 据我国当前的法律规定,在有利于保护孩子利益的基础下,父母双方可以协议轮流抚养孩子,但要满足一定的条件 第一、让法院处理。若在离婚协议中约定轮流抚养,民政局会要求双方协商好孩子单边抚
1,644 2022.05.11 -
01:34
离婚后孩子改姓另一方可以不给抚养费吗离婚后孩子改姓另一方姓氏的,不能拒付抚养费。离婚后,如果孩子跟随母亲生活,父亲支付抚养费,即使母亲将孩子姓氏由父姓改为母姓,父亲也不能拒付抚养费。但是改姓需要离婚双方一致同意,母亲如果隐瞒父亲不同意的事实,擅自更改孩子姓氏的,父亲有权向户籍
878 2022.04.17 -
01:45
起诉离婚另一半不出庭应该怎么办起诉离婚一方不出庭怎么办 起诉离婚后,如果开庭时被告即另一方不出庭,人民法院不能适用一般案件中缺席审理和缺席判决的规则,即人民法院不能仅通过审查原告提供的证据和原告陈述的事实来做出准予双方离婚的判决。由于准予离婚的判决一旦做出并生效后,双方
1,037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