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欺诈行为处理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签订的劳动合同存在劳动合同欺诈,任意一方可以反馈到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认定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 劳动合同被确认无效,劳动者已付出劳动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 《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条下列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 (一)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 (二)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 (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 对劳动合同的无效或者部分无效有争议的,由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者人民法院确认。 第二十七条劳动合同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 第二十八条劳动合同被确认无效,劳动者已付出劳动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劳动报酬的数额,参照本单位相同或者相近岗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确定。 第八十六条劳动合同依照本法第二十六条规定被确认无效,给对方造成损害的,有过错的一方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一般来说,有欺诈行为的合同属于可撤销的合同,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合同被撤销后,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各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1)以虚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的名义签订合同的。 (2)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这里所称的票据,主要指能作为担保凭证的金融票据,即汇票、本票和支票等。所谓其他产权证明,包括土地使用权证、房屋所有权证以及能证明动产、不动产的各种有效证明文件。 (3)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 (4)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 (5)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这里所说的其他方法,是指在签订、履行经济合同过程中使用的上述四种方法以外,以经济合同为手段、以骗取合同约定的由对方当事人交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定金以及其他但报财物为目的的一切手段
-
有欺诈行为的合同该怎样处理
有欺诈行为的合同的处理,一般而言,有欺诈行为的合同属于可撤销合同,被欺诈方有权要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撤销。 合同撤销后,行为人因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返还;不能返还或者不需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遭受的损失;各方都有过错
2022.04.14 340 -
欺诈行为怎么处理
首先先经营者协商解决。把所购买的商品或所得的服务退换、维修或作适当补偿;如果双方协商不成,就向消协投诉。投诉前最好先同经营者交涉、与经营者协商失败后、再向消协投诉。
2020.01.08 378 -
欺诈行为合同的效力
如果发生了欺诈行为,那么签订的合同就是无效合同,并且这个合同的内容不能违反国家规定。 通常情况下,在签订合同的时候一定要公平公正,并且不能够有其他行为。
2021.03.14 126
-
怎么处理合同欺诈行为
合同欺诈包括合同的民事欺诈和刑事欺诈。合同欺诈民事责任的主要内容:1。合同无效。当事人一方采取欺诈手段,使对方陷入错误的认识,使双方在对方意思不真实的情况下签订的合同无效。无效合同不受国家法律的认可和
2021-11-18 15,340 -
什么是合同欺诈行为,合同欺诈行为需要在
合同欺诈是指行为人在签订和履行合同过程中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对方财产的违法行为。上述欺诈数额较大的,涉嫌合同欺诈,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2021-12-21 15,340 -
劳动者签定劳动合同是否存在欺诈行为
劳动者签定劳动合同是存在欺诈行为判断方法:1、如劳动者不具有履行劳动合同的资格,却未如实告知用人单位,劳动者属于欺诈行为,劳动合同应确认无效; 2、劳动者不具有履行劳动合同的能力,但在订立劳动合同时却
2022-03-24 15,340 -
劳动合同欺诈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签订的劳动合同存在劳动合同欺诈,任意一方可以反馈到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认定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 劳动合同被确认无效,劳动者已付出劳动的,用人单位应当向
2022-04-18 15,340
-
01:27
合同的欺诈行为构成条件
合同的欺诈行为是指,合同一方当事人使用了欺诈的手段,使对方当事人在违背自己真实意愿的情况下,与自己签订民事合同。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受欺诈方有权请求法院和仲裁机关撤销涉嫌欺诈的民事合同。合同欺诈行为,需要满足以下条件:首先,欺诈一方在订立合同
1,192 2022.04.17 -
01:27
消费欺诈行为的法律认定
消费欺诈行为,是指经营者在提供商品或者服务过程中,采取虚假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欺骗、误导消费者,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国家工商总局《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可以从3个方面判断经营者的行为是否构成消费欺诈:
3,283 2022.04.17 -
01:18
合同欺诈赔偿标准
合同欺诈的赔偿标准,可参照以下标准来衡量: 1、没有导致损害后果的,消费者可让销售方按照其所购买商品的价款或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费用;增加赔偿的费用不足五百元的,最低为五百元。例如,购买的商品价格是五十元,按三倍赔偿,增加赔偿的金额
1,392 2021.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