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债权是如何定义及其具有的效力的?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自然债权是不完全债权,它主要是由于缺乏法律债权效力之一而产生的。自然债权的效力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请求力。这是指债权人享有请求债务人履行债务的效力。请求力可以分为直接的请求力和间接的请求力。 2. 执行力。这是指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可以请求法院依强制执行程序实现其债权的效力。 3. 保持力。这是指债务人有受领并保持债务履行利益的效力。 《民法典》第118条规定,民事主体依法享有债权。 债权是指因合同、侵权行为、无因管理、不当得利以及法律的其他规定,权利人请求特定义务人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
《民法典》第一百一十八条,民事主体依法享有债权。 债权是因合同、侵权行为、无因管理、不当得利以及法律的其他规定,权利人请求特定义务人为或者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自然债权是不完全债权,它主要是欠缺法律债权效力之一而产生的。自然债权的效力如下: 1、请求力。即债权人享有请求债务人履行债务的效力。请求力可以分为直接的请求力和间接的请求力。 2、执行力。即指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可请求法院依强制执行程序实现其债权的效力。 3、保持力。即指债务人有受领并保持债务履行利益的效力。
自然债权定义以及效力:自然债权是指不具有法律债权的全部权能的债权,是一种不完全债权;其效力包括请求力,即债权人享有请求债务人履行债务的效力;执行力即请求法院强制执行的效力;和保持力,即债务人有受领并保持债务履行利益的效力。
-
自然债权所具有的法律效力有哪些
债权所具有的法律效力如下: 1.请求力。即债权人享有请求债务人履行债务的效力。 2.执行力。即指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可请求法院依强制执行程序实现其债权的效力。 3.保持力。即指债务人有受领并保持债务履行利益的效力。
2020.10.29 94 -
自然债权的效力是指什么?
关于自然债权的定义:是指不具有法律债权的全部权能的债权,是一种不完全债权;效力则包括请求力,即债权人享有请求债务人履行债务的效力;执行力即请求法院强制执行的效力;和保持力,即债务人有受领并保持债务履行利益的效力。
2021.01.04 64 -
合同效力终止的定义及其种类有哪些
合同终止,是指因发生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的情况,使合同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消灭,使合同的法律效力终止。根据民法典合同编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 1、债务已经按照约定履行; 2、合同解除; 3、债务相互抵销; 4、债
2021.04.09 171
-
自然债权定义以及效力是什么呢,有没有相关的法律规定
自然债权是不完全债权,它主要是欠缺法律债权效力之一而产生的。自然债权的效力如下: 1、请求力。即债权人享有请求债务人履行债务的效力。请求力可以分为直接的请求力和间接的请求力。 2、执行力。即指当债务人
2023-08-16 15,340 -
自然债权所具有的法律效力有哪,具体的规定是什么
自然债权所具有的法律效力有执行力,请求力和保持力,自然债权是指自然债权是指不具有法律债权的全部权能的债权,它是欠缺法律债权效力之一而产生的,又被称为不完全债权。
2023-09-06 15,340 -
自然债权的定义是什么? 怎么定义?
自然债权是不完全债权,它主要是欠缺法律债权效力之一而产生的。自然债权的效力如下: 1、请求力。即债权人享有请求债务人履行债务的效力。请求力可以分为直接的请求力和间接的请求力。 2、执行力。即指当债务人
2023-07-17 15,340 -
合同效力终止的定义及其种类具体有哪些?
合同效力终止,是指因发生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的情况,使合同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消灭,使合同的法律效力终止。合同终止的种类有:因债务已经履行而终止、因债务相互抵销而终止、因债权债务同归于一人而终止等
2022-11-19 15,340
-
01:00
什么是表见合同其效力如何表见代理合同的效力需要视情况而定。表见代理合同是指行为人事实上无代理权,但相对人有理由认为行为人有代理权而与其签订的合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可知,表见代理合同的相对人必须是善意且无过失的。如果相对人是出于恶意,即明知他人
1,157 2022.04.17 -
00:59
微信聊天涉及的合同效力如何微信聊天中涉及的合同的效力,不能一概而定。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要发挥相应的法律效力,合同应当满足以下的条件:1、合同的双方当事人都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能够单独订立合同;2、合同所涉及的内容没有违反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也没有侵犯社
3,763 2022.04.15 -
01:01
打架的后果及其如何处罚打架的后果及其处罚,具体如下: 1、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并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并处500元以上10
1,646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