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法院二审判决不服有什么办法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对于民事案,对法院作出的二审(终审)判决不服,有以下救济途径: 1、向上一级法院申请再审。“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有错误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但不停止判决、裁定的执行。”据此,你可以向作出终审判决的法院的上一级法院申请再审。 2、向检察院申请抗诉。“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有本法第179条规定情形之一的,应当提出抗诉。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同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有本法第179条规定情形之一的,应当提请上级人民检察院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据此,可以向同级人民检察院申请抗诉,如果同级人民检察院不受理的话,你可以依法提出异议,并向上级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诉。 3、向人大信访部门进行反映。 而对于刑事案件,只能申诉,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或二审的法院及上一级法院申诉。
民事案件,对法院作出的二审判决不服,有以下救济途径: 1、向上一级法院申请再审。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有错误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但不停止判决、裁定的执行。 2、向检察院申请抗诉。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 发现有本法第二百条规定情形之一的,或者发现调解书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提出抗诉。 3、向人大信访部门进行反映。刑事案件,只能申诉,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或二审的法院及上一级法院申诉。
-
对法院二审判决结果不服该怎么办
1、向上一级法院申请再审。 2、向检察院申请抗诉。 3、向人大信访部门进行反映。刑事案件,只能申诉,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或二审的法院及上一级法院申诉。
2020.06.05 272 -
二审判决不服法院怎么判
对二审判决不服有三种救济途径: 1、向上一级法院申请再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99条规定: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有错误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或者当事人双方为公民的案件,也可
2020.12.13 385 -
对一审法院判决不服怎么办
被告人、自诉人和他们的法定代理人,不服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裁定,有权用书状或者口头向上一级人民法院上诉。被告人的辩护人和近亲属,经被告人同意,可以提出上诉。不服判决的上诉和抗诉的期限为十日。 一、民事诉讼一审流程如下: 1、起诉。
2022.07.10 3,186
-
对法院二审判决不服怎么办
法院审判案件是二审终审制,二审法院的判决是终审判决。当事人对二审法院的判决不服,可以申诉,也可以申请检察院抗诉。申诉既可以向二审法院申诉,也可以向省高级法院申诉。
2022-07-29 15,340 -
法院二审判决不服怎么办?
法院审判案件是二审终审制,二审法院的判决是终审判决。当事人对二审法院的判决不服,可以申诉,也可以申请检察院抗诉。申诉既可以向二审法院申诉,也可以向省高级法院申诉。
2022-08-01 15,340 -
法院二审不服判决怎么办
当然你还可以向检察院申请检察建议或抗诉,也可以向媒体、人大、党委等申诉控告,推动上级法院再审,这就是涉诉信访了。
2022-08-05 15,340 -
不服二审法院的判决怎么办
你如果不服二审法院的裁判有以下救济途径: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当事人对于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有错误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但是在当事人一方申请再审期间,
2022-03-13 15,340
-
00:55
对刑事二审判决不服怎么办
当事人对二审判决若有异议,可提起再审。一般来说,二审判决为终审判决,当事人不得再上诉。但如果当事人认为程序、实体上有错误,可由本人进行申请审判监督程序。有三种启动形式:当事人申请再审;法院决定再审;检察院抗诉进行再审。第二审人民法院受理上诉
2,392 2022.05.11 -
00:57
二审刑事终审判决不服怎么办
向上一级法院申请再审。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有错误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或者当事人双方为公民的案件,也可以向原审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向人大信访部门进行反映。可以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并报
2,242 2022.05.11 -
00:55
对法院判决不服应该如何信访
对法院判决不服的信访方式如下:可以通过网络信访信息系统进行信访、发电子邮箱或打投诉电话给相关部门,也可以在公布的接待日和接待地点,向有关行政机关负责人当面反映信访事项。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可知, 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应当向社会
13,072 2022.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