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拆迁问题的法律诉讼时限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拆迁诉讼有时效约束 即使拆迁方有损害权利的行为,如果当事人没有在法定的时间内提起诉讼,也不能受到法律保护。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当事人只要认为拆迁方侵犯了自己的权利就可以自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60日内提起行政复议或3个月内提起行政诉讼。过了这段时间,当事人只能通过信访、投诉等非诉渠道解决。 法院、房管局不能强制撤销房产证 房产证是证明权利人享有房屋权利的凭证,但如果当事人在拆迁诉讼中败诉了,法院也不能直接撤销其房产证,即使您的房屋是违章建筑,法院也只能要求房管局撤销房屋的产权证。 房管局只能在出现登记错误等情形下才能撤销房屋产权证,其不能因为当事人不服拆迁决议或有不合理的要求就撤销房产证,因为房屋是依法建造的。若房管局有侵害公民房屋所有权的行为,可以提起行政诉讼,要求恢复其权利。 不是所有的拆迁公告都可诉 我们都知道在拆迁之前,拆迁方需要发布拆迁公告,我们是否能在对拆迁公告不服的时候提起诉讼取决于公告中所载的内容。 公告中载明对拆迁户的具体拆迁计划或补偿方案的,当事人不服的,应当先要求有关部门裁决再提起诉讼,但如果公告中的内容仅仅载明政府的拆迁标准等规范,当事人就不能提起诉讼了,只能在对拆迁计划或补偿方案提出行政诉讼时,要求法院附带审查公告中所载的规范内容。 公告顾名思义要发出来才能广而告之,因此当公告还只是一份政府文件或者会议纪要的时候,因为还没对外发布,当事人也不能操之过急,提起诉讼。 当事人在诉讼期间拆迁方不能强拆 法律规定在一定的时间内,当事人对拆迁事项有争议的可以提起诉讼,因此在争议还没解决的情况下拆迁方就不能强制拆迁。为了避免拆迁方的违法行为给当事人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拆迁程序会因当事人提起诉讼而停止。 但在市政工程中,由于工程涉及公共利益,政府在已经给拆迁人安置好且执行行政裁决不会影响到其正常生活时,拆迁方仍可以强制拆迁。
-
刑事诉讼法延长审限的法律问题
对于可能判处死刑的案件或者附带民事诉讼的案件以及有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六条规定情形之一的,经上一级人民法院批准可以延长三个月;因特殊情况还需要延长的,应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2020.05.29 114 -
有关公房拆迁问题的法律法规
公房拆迁规定:拆除国家直管公房,非住宅房屋实行拆一还一不结算差价;住宅房屋按户偿还,按户计算,每户建筑面积在50平方米以内不结算差价,超面积部分按成本价结算。拆迁公有租赁房屋的,拆迁人要和房屋的承租人签订补偿安置协议,该房屋内的其他居住人无
2020.03.02 143
-
针对拆迁公告的行政诉讼问题
房屋拆迁公告对拆迁范围内居民的影响 房屋拆迁可能会对大量居民、单位和经营租赁户的利益产生影响。拆迁公告发布后,拆迁范围内居民房屋的所有权、使用权将受到限制,不能再行转让、出租,更不能扩建、翻建。因此
2024-11-19 15,340 -
针对拆迁补偿安置案件的诉讼时效问题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向人民法院直接提起诉讼的,必须在知道或应当知道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诉讼。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如果因不动产提起的诉讼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二十年,其他
2024-11-21 15,340 -
针对烂尾楼问题的法律诉讼与维权问题
尊敬的购房者们,如果您不幸购买到了尚未完工的楼盘(即通常所说的“烂尾楼”),我们建议您可前往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房地产管理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进行投诉。此外,所谓的烂尾楼实际上是由开发商预先销售的房屋,他们
2024-11-22 15,340 -
针对违法拆迁的诉讼过程
一、行政诉讼程序 1. 首先,当事人应向同级拆迁管理部门提出拆迁补偿安置协议的申请。若拆迁人与被拆迁人或者拆迁人、被拆迁人与房屋承租人无法达成协议,拆迁管理部门应先进行裁决。裁决后,当事人对裁决结果
2024-12-01 15,340
-
00:59
针对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怎么办
我国的劳动法规定,一般情况下,被拖欠工资的农民工可以先直接和单位协商,告诉单位拖欠工资属于违法行为。可以向当地的劳动行政部门投诉,举报单位存在拖欠工资的行为。也可以到当地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咨询法律意见。此外,如果用人单位欠薪严重的
1,358 2022.05.11 -
00:57
房屋拆迁的行政诉讼期限多久
房屋拆迁的行政诉讼期限是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 1、因不动产提起诉讼的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二十年,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2、如果房屋拆迁经过了行政复议程序的,被拆迁人不服复议决定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
1,051 2023.01.17 -
01:05
法律对离婚财产分割问题的规定有哪些
起诉离婚,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按照照顾子女、女方和无过错方权益的原则判决。对于夫妻共同财产原则上均等分割,根据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和财产的来源等情况,具体处理时也可以有所差别。夫妻以书面形式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
1,139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