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约定提前还款的诉讼时效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没有约定还款期限的诉讼时效为三年。诉讼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计算;诉讼时效因提起诉讼、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中断时,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权利自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债权人丧失胜诉权。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第一款的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向人民法院申请民事权利保护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根据我国民法总则的法律明确规定的,诉讼时效期间,自债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计算,债务人也应当知道。但是如果受到损害的时间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进行保护的。
没写还款日期的借条诉讼时效为三年。没写日期只是形式要件欠缺,不影响实体部分的,欠条没有约定还款期限,债权人可以随时主张,诉讼时效从第一次主张之日起3年,一直没有主张的,诉讼时效最长20年。
-
借款没有约定还款期限的诉讼时效
借款没有约定还款期限的,其三年的诉讼时效期限的计算,自债权人行使债权并知道其权利受到侵害之时起计算。在现实生活中,没有规定还款期限的贷款,在借款时或权利发生之日,客观上是否存在侵权状态是很难确定的。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七条规定:诉讼时
2022.04.12 2,913 -
借款没有约定还款日期的诉讼时效
借款没有约定还款日期的诉讼时效是三年。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
2021.01.21 424 -
借条没有约定还款期限的诉讼时效
没有还款期限的借条的诉讼时效是三年,从债权人要求债务人履行还款义务之日起开始计算。在三年内,债权人可以依法向法院起诉维权;超过三年的,对方当事人可以提出不履行义务的抗辩。
2021.03.25 237
-
没有约定还款期限的借条诉讼时效
我于2002年3月,将5万元现金借给我的一个朋友,朋友也未表示出不想还的意思,可我妻子担心借条会过期,失去法律效益,我也有此担心。答复:你好,对未约定还款期限的借条,诉讼时效的计算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
2022-03-15 15,340 -
借条没有约定还款期限的诉讼时效
一般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未约定还款日期的,从权利人可行使权利之时起算,如果您在此期间内主张过要求对方还款,或者对方承诺过还款,诉讼时效中断并重新起算两年诉讼时效。但从借款之日起超过20年的,一般不再予
2022-03-21 15,340 -
没有约定还款期限的欠条的诉讼时效
一般诉讼时效期间为3年,未约定还款日期的,从权利人可行使权利之时起算,如果您在此期间内主张过要求对方还款,或者对方承诺过还款,诉讼时效中断并重新起算两年诉讼时效。但从借款之日起超过20年的,一般不再予
2022-04-20 15,340 -
借条没有约定还款期限诉讼时效
一般民事诉讼时效为两年,如果没有写明还款时间,诉讼时效是从出借人要求还款之日起算两年;写明还款时间的,则从还款期限届满之日起算两年。借条上没有写明还款日期,债权人可以随时要求债务人还款,债务人也可以随
2022-04-13 15,340
-
01:14
借款合同提前还款条款怎么约定
一般来说在借款合同中,如果债务尚未到期的话,出借人不能要求借款人提前还款。这是借款人享有的权利。但是,如果借款人同意提前还款的话,就可以放弃这项权利。这时候,双方可以提前结束债权债务关系。要订立借款合同的提前还款条款,应当包含以下的内容:1
2,525 2022.04.15 -
01:00
欠款过了诉讼时效还能起诉吗
欠款过了诉讼时效,还能起诉。因为《民法典》第一百九十二条规定了,诉讼时效期间届满的法律效果,根据该条的规定,诉讼时效期间届满的,也就是欠款过了诉讼时效的,义务人即债务人可以提出不履行义务的抗辩。但是,法律并没有规定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后,权利人
3,452 2022.05.11 -
01:14
欠款诉讼诉讼时效中止的情形有哪些
第一,当事人一方死亡,要等候继承人是否参与诉讼案件的。第二,当事人一方没有诉讼行为能力的,也没有委托辩护人的。第三,代表一方当事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中止,还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的。第四,当事人一方因不可抗拒的原因不能参加诉讼的,应当中止诉讼
1,256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