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刑制度适用要求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制度适用条件有哪些呢?我国《》第72条规定:“对于被判处,三年以下的犯罪分子,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宣告缓刑。”第74条规定:“对于不适用缓刑。”根据上述规定,适用缓刑需符合三个要件,即前提条件、实质要件、排除要件,齐备三个要件即可适用缓刑。(一)缓刑适用的前提条件缓刑适用于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的犯罪分子,这是缓刑适用的前提条件,即对象条件。理解这一条件,应当注意:第一,其适用于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的短期自由刑的犯罪分子,而不能是被限制自由的犯罪分子,如被判处的犯罪分子。第二,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是指宣告刑,而不是指法定最高刑。第三,我国将缓刑适用对象限定在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是因为我国的标准较高,轻罪数量较少,且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的犯罪分子,相对来说,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较小,行为社会危害性不大,因此,对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的犯罪分子适用缓刑符合我国刑法的逻辑。(二)缓刑适用的实质要件缓刑适用的实质要件是,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三)缓刑适用的排除要件排除要件,是指法律明文规定排除缓刑适用的情形。我国《刑法》规定:累犯不适用缓刑。对累犯不适用缓刑的原因主要在于累犯具有较强的人身危险性,累犯多次犯罪,表明其对社会的危险性较大,从宽的刑罚对其缺少威慑或改造作用。因此,对累犯不应适用缓刑。综上所述,在行为人同时具备以上三个法定要件时,司法机关可以对犯罪分子适用缓刑。在适用缓刑时,要严格依照规定的条件进行,反对符合缓刑条件者不适用缓刑,同时也反对不符合缓刑条件者适用缓刑。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
法院如何适用缓刑制度
根据法律规定,法院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符合相应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缓刑规定在《刑法》第七十二条,缓刑,是指对触犯刑律,经法定程序确认已构成犯罪、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人,先行宣告定罪,暂不执行所判处的刑罚。
2020.03.16 94 -
累犯能适用缓刑制度吗
累犯不适用缓刑制度。所谓累犯,是指受过一定的刑罚处罚,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 在法定期限内又犯被判处一定的刑罚之罪的罪犯。累犯分为一般累犯和特殊累犯。
2020.09.21 109 -
法院适用缓刑制度有什么
缓刑适用条件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二条的规定,可以宣告缓刑: (一)对于18岁以下的人、怀孕的妇女和75岁以上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二)犯罪情节较轻; (三)悔罪表现; (
2022.04.16 141
-
缓刑制度适用条件
缓刑是一种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而放在社会上改造的刑罚制度。它被西方学者誉为短期自由刑替代措施的最佳代表。意义缓刑制度创设的目的旨在使缓刑犯在某种社会组织或机构的帮助教育下,不关押即得到改造,从而实现预防
2022-08-14 15,340 -
缓刑适用要求
就是对于判处一定刑罚的犯罪分子,在其具备法定条件的情况下,在一定期间附条件地不执行原判刑罚的制度。第67条规定:“对于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适用缓刑确
2022-08-22 15,340 -
缓刑制度适用条件与程序
制度适用条件有哪些呢?我国《》第72条规定:“对于被判处,三年以下的犯罪分子,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宣告缓刑。”第74条规定:“对于不适用缓刑。”根据上述
2022-08-24 15,340 -
缓刑的适用要求
适用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被判处,或者三年以下。这说明,罪行比较轻微。判处重刑的罪犯,不能缓刑。(二)犯罪分子确有悔改表现,认为不关押也不致于再危害社会。以上两条缺一不可。例如,有的虽然被判处拘役或
2022-08-24 15,340
-
01:08
死缓适用减刑吗
死缓可以适用减刑。死刑缓期执行罪犯减为无期徒刑后,确有悔改表现,或者有立功表现的,服刑二年以后可以减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有重大立功表现的,服刑二年以后可以减为二十三年有期徒刑。死刑缓期执行罪犯经过一次或几次减刑后,其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十
590 2022.07.02 -
01:20
缓刑的适用条件
缓刑指的是对触犯刑法,且已构成犯罪、应受到对应刑罚处罚的犯罪人,先行定罪但暂不执行所判罪的刑罚,同时满足以下两点则可实行缓刑: 1、除累犯之外的所有被判拘役以上三年有期徒刑以下的犯罪人。 除累犯之外,主要是因为其因犯罪被处以刑罚之后在法定时
7,726 2022.04.17 -
01:18
医疗纠纷仲裁制度的法律适用
医疗纠纷仲裁主要适用以下法律规定: 第一,《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该法律规定的用途在于预防和妥善处理医疗纠纷,从而维护医疗机构和患者双方的合法权益,保障医疗秩序的稳定,保护医疗安全。因此,属于医疗纠纷仲裁的法律适用范围; 第二,《中华人
1,355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