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衅滋事什么时候给下批捕有没有法律规定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行为人构成寻衅滋事罪的,检察院有批捕权。批捕权是国家司法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配置直接关系刑事司法是否公正。法律规定,人民检察院对于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的案件进行审查后,应当根据情况分别作出批准逮捕或者不批准逮捕的决定。
寻衅滋事是指行为人结伙斗殴的、追逐、拦截他人的、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的、其他寻衅滋事的行为。 对于情节轻微、危害不大的寻衅滋事行为,只能以一般违法行为论处。寻衅滋事罪,必须是行为情节恶劣、情节严重或者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才构成犯罪。 判断行为人的行为是否属于情节严重应该综合以下几个方面因素进行分析: 1、行为的方式和手段。认定情节是否严重时,应该考察行为人是否使用了暴力、威胁等手段,是否采用了公开或者组织的方式等。 2、行为的直接危害结果和间接不良后果。行为人是否造成被害人自杀,是否引起公共财产重大损失,是否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等,是认定情节严重与否的重要因素。 3、行为的时间和地点。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实施,所造成的社会影响是不同的。白天在公共场所的滋事活动当然要比晚上在荒郊野外的危害性大。 4、行为人的一贯表现。行为人的一贯表现表明了行为人主观恶性的大小,决定着行为人接受改造的难易程度。是否多次寻衅滋事、屡教不改,也是认定情节严重与否的一个重要方面。
-
寻衅滋事罪谁有批捕权
寻衅滋事罪批捕是由检察院决定的。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检察院对于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的案件进行审查后,应当根据情况分别作出批准逮捕或者不批准逮捕的决定。 对于批准逮捕的决定,公安机关应当立即执行,并且将执行情况及时通知人民检察院。
2020.08.27 154 -
寻衅滋事罪拘留20天没有批捕什么时候会被释放
寻衅滋事罪拘留20天没有批捕十七天后会被释放,公安机关对被拘留的人认为需要逮捕的,应当在拘留后的3日以内,提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在特殊情况下,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1日至4日。
2020.04.28 214 -
寻衅滋事批捕了找律师有用吗
有用。建议聘请专业律师进行辩护,主要作用是: 1、寻找对你有利的信息,使你得到轻判。 2、起到与家人沟通的桥梁,嫌疑人从案发被拘留到送往开庭前是无法见到自己家属的,也没法沟通的,律师通过会见,可以起到桥梁作用。 3、与检察官、法官沟通,灌输
2020.02.13 154
-
寻衅滋事批捕令什么时候发下
一般情况下刑事拘留14天左右就可以批准逮捕。《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九条公安机关对被拘留的人,认为需要逮捕的,应当在拘留后的三日以内,提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在特殊情况下,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一日至
2021-08-27 15,340 -
寻衅滋事什么时候能够下批捕?
首先,公安机关会视情况对其进行刑事拘留,三日提请检察院批捕,可以延长一至四日,检察院一般会在七日内决定是否批准逮捕,如果是流窜作案、结伙作案或多次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提请批捕的时候可以延长至一个月,也
2021-08-19 15,340 -
寻衅滋事案什么时候批捕
一般情况下刑事拘留14天左右就可以批准逮捕。公安机关对被拘留的人,认为需要逮捕的,应当在拘留后的三日以内,提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在特殊情况下,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一日至四日。对于流窜作案、多次
2021-10-15 15,340 -
寻衅滋事什么时候可以批捕啊
一般情况下刑事拘留14天左右就可以批准逮捕。公安机关对被拘留的人,认为需要逮捕的,应当在拘留后的三日以内,提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在特殊情况下,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一日至四日。对于流窜作案、多次
2021-08-20 15,340
-
01:05
什么情况下构成寻衅滋事
寻衅滋事罪是指,行为人对他人实施殴打、辱骂,或者破坏公私财物等严重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的行为。行为人有以下行为之一的,即构成寻衅滋事:1、随意殴打他人,或者追逐、侮辱、谩骂、恐吓、拦截他人,行为恶劣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2、强行夺取他人财物,或者
1,065 2022.04.15 -
00:44
寻衅滋事会跨省抓捕吗
寻衅滋事会跨省抓捕。根据我国法律规定,行为人有寻衅滋事行为的,违反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会被公安机关处以行政处罚。行政案件由违法行为地的公安机关管辖,由违法行为人居住地公安机关管辖更为适宜的,可以由违法行为人居住地公安机关
981 2022.05.18 -
01:28
认定寻衅滋事标准是什么
寻衅滋事罪的认定标准如下: 1、寻衅滋事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秩序。所谓公共秩序包括公共场所秩序和生活中人们应当遵守的共同准则; 2、在客观方面表现为无事生非,起哄捣乱,无理取闹,殴打伤害无辜,肆意挑衅,横行霸道,破坏公共秩序的行为; 3、主体
672 2023.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