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动产抵扣政策的实现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不动产进项税额分期抵扣暂行办法第一条: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16年5月1日后取得并在会计制度上按固定资产核算的不动产,以及2016年5月1日后发生的不动产在建工程,其进项税额应按照本办法有关规定分2年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第一年抵扣比例为60%,第二年抵扣比例为40%。 取得的不动产,包括以直接购买、接受捐赠、接受投资入股以及抵债等各种形式取得的不动产。 纳税人新建、改建、扩建、修缮、装饰不动产,属于不动产在建工程。 需要分2年抵扣的不动产范围: (一)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在试点实施后取得的不动产。 1.取得,包括以直接购买、接受捐赠、接受投资入股以及抵债等各种形式取得的不动产。 2.在会计制度上按固定资产核算的不动产。 (二)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在试点实施后发生的不动产在建工程,包括新建、改建、扩建、修缮、装饰不动产。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财政部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关于深化增值税改革有关政策的公告》第五条规定:“自2019年4月1日起,《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有关事项的规定》第一条第 (四)项第1点、第二条第 (一)项第1点停止执行,纳税人取得不动产或者不动产在建工程的进项税额不再分2年抵扣。此前按照上述规定尚未抵扣完毕的待抵扣进项税额,可自2019年4月税款所属期起从销项税额中抵扣。”《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深化增值税改革有关事项的公告》废止了《不动产进项税额分期抵扣暂行办法》。
-
不动产抵扣新政策
按照最新政策,39号公告规定,自2019年4月1日起,纳税人取得不动产或者不动产在建工程的进项税额不再分2年抵扣。此前按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有关事项的规定》(财税〔2016〕36号印发)第一条第 (四)项第1点、第二条第 (一)项第1点
2020.05.28 280 -
不动产抵扣新政策是什么
新的房地产抵扣政策主要包括两点:1、是针对2019年3月30日之前购买的房地产,将原来的40%转移到进项税部分进行抵扣。从2019年4月开始,可抵扣销项税;2、是对于2019年4月以后购买的房地产,纳税人可以在当期扣除一次总付,即纳税人需要
2022.04.16 1,142 -
不动产抵扣新政策是什么
问题中所指的不动产抵扣政策,所指的应当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以下称纳税人)取得并在会计制度上按固定资产核算的不动产以及不动产在建工程,其进项税额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相关政策。该不动产税额抵扣原依《不动产进项税额分期抵扣暂行办法》实行,从2019
2020.08.06 268
-
不动产抵扣政策
不动产进项税额分期抵扣暂行办法第一条: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16年5月1日后取得并在会计制度上按固定资产核算的不动产,以及2016年5月1日后发生的不动产在建工程,其进项税额应按照本办法有关规定分2年从
2022-07-10 15,340 -
不动产抵扣政策。
不动产进项税额分期抵扣暂行办法第一条: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16年5月1日后取得并在会计制度上按固定资产核算的不动产,以及2016年5月1日后发生的不动产在建工程,其进项税额应按照本办法有关规定分2年从
2021-10-26 15,340 -
不动产抵扣政策度
不动产进项税额分期抵扣暂行办法第一条: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16年5月1日后取得并在会计制度上按固定资产核算的不动产,以及2016年5月1日后发生的不动产在建工程,其进项税额应按照本办法有关规定分2年从
2022-12-02 15,340 -
2022年不动产抵扣政策
不动产进项税额分期抵扣暂行办法第一条: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16年5月1日后取得并在会计制度上按固定资产核算的不动产,以及2016年5月1日后发生的不动产在建工程,其进项税额应按照本办法有关规定分2年从
2022-11-25 15,340
-
01:00
留抵退税政策
留抵退税政策如下:2019年3月21日晚间,财政部、税务总局、海关总署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深化增值税改革有关政策的公告》,其中提到,自2019年4月1日起,试行增值税期末留抵税额退税制度。增值税留抵退税,是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的重要举措。
9,051 2022.04.17 -
01:11
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
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如下: 1、2019年4月1日至021年12月31日,允许生产、生活性服务业纳税人,按照当期可抵扣进项税额加计10%,抵减应纳税额; 2、2019年10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允许生活性服务业纳税人,按照当期可抵扣
19,341 2022.04.17 -
01:02
二胎政策什么时候开始实行的
二胎政策是在2016年1月1日开始实行的。二胎开放时间是在2016年。2015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全面二孩将于2016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在2011年,双独二胎的政策已经覆盖全国。但因为劳动力短缺、独
45,366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