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贿不足1万元如何判刑?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受贿不足一万的,不会判刑。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贪污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受贿数额在三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数额较大”,依法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贪污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 贪污或者受贿数额在三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数额较大”,依法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 贪污数额在一万元以上不满三万元,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其他较重情节”,依法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 (一)贪污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防疫、社会捐助等特定款物的。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个人贪污或受贿5000元以上不满1万元,犯罪后有悔改表现,积极退赃的,处拘役刑。个人贪污、受贿5000元,为有期徒刑一年,每增加1000元,刑期增加一个月;犯罪情节严重的,5万元为有期徒刑七年,每增加840元,刑期增加一个月。个人贪污、受贿5万元的,为有期徒刑五年,每增加1000元,刑期增加一个月。情节特别严重情形另行规定。个人贪污、受贿10万元的,为有期徒刑十年,每增加2500元,刑期增加一个月。具有情节特别严重情形的另行规定。
1、受贿1万元已经上交,一般情况下不构成受贿罪,不会追究刑事责任,不会判刑的。 2、只有受贿数额在一万元以上不满三万元,具有前款第二项至第六项规定的情形之一,或者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其他较重情节,依法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 (一)多次索贿的; (二)为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损失的; (三)为他人谋取职务提拔、调整的。
-
村会计受贿20万元如何判刑
构成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数额较大的行为。属妨害对公司、企业管理秩序罪的一种。
2020.01.23 138 -
诈骗1万元如何判刑
诈骗一万元属于数额较大,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法律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诈骗罪的构成要件有哪些 1、侵犯
2022.10.13 272
-
受贿不足1万元如何判刑
1、受贿不足一万的,不会判刑。 2、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贪污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受贿数额在三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
2022-07-18 15,340 -
关于受贿不足1万元的判刑
1、受贿1万元已经上交,一般情况下不构成受贿罪,不会追究刑事责任,不会判刑的。 2、只有受贿数额在一万元以上不满三万元,具有前款第二项至第六项规定的情形之一,或者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
2023-02-21 15,340 -
受贿1万元应如何判刑
是否会被判刑,主要看受贿数额或情节。受贿数额十万元的,应当认定为第三百八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数额较大”,依法判处三年以下或者,并处。“数额较大”的,在提起公诉前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真诚悔罪、积极退赃,避
2022-08-25 15,340 -
受贿金额不足1万元的应如何量刑?
1、受贿不足一万的,不会判刑。 2、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贪污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受贿数额在三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
2022-11-12 15,340
-
00:57
行贿受贿如何判刑
对于行贿,最高可以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司法机关在判决时,不仅考虑行贿的数额,而且考虑经济损失数额。如果向党政干部、金融机构人员、特定执法机关人员或证券管理机构人员行贿的,一般会从重处罚。对于受贿,主要根据
1,430 2022.04.15 -
00:59
收受1万贿赂的追诉期
收受1万贿赂的追诉期是五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犯罪经过下列期限不再追诉: 1、法定最高刑为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经过五年不再追究刑事责任; 2、法定最高刑为五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经过十年不再追究刑事责任; 3、法定最高刑
1,437 2022.05.11 -
00:57
证据不足如何判刑
证据不足应当调查收集证据全面的查实证据。证据不足应遵循疑罪从无的原则,作出无罪判决,如果是民事案件,由负有举证责任的一方当事人承担不利的后果。证据是证明(案件)事实的依据,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当事人
1,020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