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贷法律现象有什么特点?具体有什么危害?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校园贷款的危害 1.校园贷款是具有高利贷性质。 不法分子将目标对准高校,利用高校学生社会认知能力较差,防范心理弱的劣势,进行短期、小额的贷款活动,从表面上看这种借贷是“薄利多销”,但实际上不法分子获得的利率是银行的20-30倍,肆意赚取学生的钱。 2.校园贷款会滋生借款学生的恶习。 高校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靠父母提供的生活费,若学生具有攀比心理,且平时就有恶习,那么父母提供的费用肯定不足以满足其需求。因此,这部分学生可能会转向校园高利贷获取资金,并引发赌博、酗酒等不良恶习,严重的可能因无法还款而逃课、辍学。 3.若不能及时归还贷款,放贷人会采用各种手段向学生讨债。 一些放贷人进行放贷时会要求提供一定价值的物品进行抵押,而且要收取学生的学生证、身份证复印件,对学生个人信息十分了解,因此一旦学生不能按时还贷,放贷人可能会采取恐吓、殴打、威胁学生甚至其父母的手段进行暴力讨债,对学生的人身安全和高校的校园秩序造成重大危害。 4.有不法分子利用“高利贷”进行其他犯罪。 放贷人可能利用校园“高利贷”诈骗学生的抵押物、保证金,或利用学生的个人信息进行电话诈骗、骗领信用卡等。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校园贷不还的后果: 1、借款人需要承担借贷不还的违约责任,一般是高额罚息和违约金; 2、遭受校园贷平台进行的催收; 3、校园贷款逾期90天未还的,还可能被平台起诉。
1.高利贷、诱导贷款、提高授信额度易导致学生陷入“连环贷”陷阱。 2.部分校园借贷平台利用少数学生金融知识匮乏,钻金融监管空子,诱导学生过度消费。 3.校园不良网贷平台存在信息盗用风险,被冒用身份者可能会面对信用记录被抹黑及追债等问题。 4.校园网贷平台“校园代理,层层分包提成”等发展模式破坏正常校园秩序,暴力追债现象威胁学生人身安全。
-
校园高利贷的危害有关的法律知识有什么
校园高利贷的危害: 1、校园贷款会滋生借款学生的恶习。 2、若不能及时归还贷款,放贷人会采用各种手段向学生讨债。 3、有不法分子利用“高利贷”进行其他犯罪。 有关的法律知识: 1、高利贷的借条也并不是完全不受法律保护。 2、出借人明知借款人
2020.07.24 134 -
校园欺凌有什么危害
校园欺凌的危害有: 1、损害被欺凌学生的身心健康; 2、造成不和谐的成长氛围和学习氛围; 3、对于欺凌者,可能需承担相应的被拘留或罚款的治安处罚,可能不利于其健康成长。
2021.01.19 1,898 -
-
校园贷法律现象有哪些特点?具体有哪些危害?
校园贷款的危害 1.校园贷款是具有高利贷性质。 不法分子将目标对准高校,利用高校学生社会认知能力较差,防范心理弱的劣势,进行短期、小额的贷款活动,从表面上看这种借贷是“薄利多销”,但实际上不法分子获得
2022-07-26 15,340 -
校园网贷诈骗有什么危害
1、遭遇校园网贷诈骗的,应当立即报警。 2、如果受害人被诈骗的财物达到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的,即可立案。 3、行为人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4、法
2022-11-10 15,340 -
校园贷能否非法呢?有什么危害?
关于校园贷是否非法的话,在校园贷是贷款的一种,属于信用贷款,如果是正规途径贷取得,利息在国家规定范围以内,是可以申请的,现在所谓的“校园贷”已经成为不法分子获取暴利,谄害青少年的工具了,再加上现在即便
2022-07-30 15,340 -
校园欺凌有什么危害
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有一定的伤害,自信心受挫,缺乏安全感,生活压抑不快乐,学习退步,对生活缺乏热情。校园欺凌是指同学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
2022-10-13 15,340
-
01:10
挂靠有什么特点和表现形式挂靠具备特点有: 1、通常挂靠人是没有从事建筑活动的主体资格,或虽然其有从事建筑活动的主体资格,但不具备与对应的建设项目比较匹配的资质等级; 2、被挂靠的建筑单位具有与建设项目的要求相适应的资质等级证书,但其缺乏承揽该项目的实际能力; 3、
718 2022.04.18 -
01:31
校园欺凌校方要负什么责任校园欺凌校方要负以下责任: 1、如果被欺凌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应该推定学校有过失。也就是说,除非学校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就应承担法律责任; 2、如果被欺凌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学校承担过错责任。也就是说,除非被欺凌人或其监护人证明学校
1,498 2023.02.18 -
01:28
什么样的合同具有法律效应只要合同双方当事人同意合同上的内容,并在合同上共同签字,该合同就具备法律效力,对签订双方都有一定拘束力。但合同具有法律效力,则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签订合同的当事人必须是双方或者多方,并且不可以是单方所为,需要经过平等、自愿协商的原则
3,426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