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失公平的合同应如何处理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1、显失公平的合同是指一方当事人利用优势或对方缺乏经验,在订立合同时致使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明显违反公平、等价有偿原则的合同。显失公平的合同往往是当事人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极不对等,经济利益上不平衡,因而违反了公平合理原则。一方当事人利用优势或者对方没有经验,致使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明显违反等价有偿原则的,可以认定为显失公平。 2、法律规定,对重大误解或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一方当事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予以变更或撤销。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也就是说,合同显失公平的后果是相对方有权选择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予以变更或者撤销但也可以选择认定原合同的效力。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显失公平合同属于可撤销合同,当事人可以与对方协商撤销合同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请求撤销合同。 合同撤销后,自始不发生法律约束力。无效的或者被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
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根据法律规定下列合同,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一)因重大误解订立的; (二)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 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当事人请求变更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不得撤销。
-
显失公平的合同如何处理
显失公平合同是可撤销合同。订立显失公平的合同受害方可以到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当显失公平的合同未被撤销的时候,合同依然有效。 撤销权的行使有一定的期限,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行使撤销权,知道撤销事由后明
2021.04.07 158 -
显失公平的合同应该如何处理呀
显失公平合同属于可撤销合同,当事人可以与对方协商撤销合同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请求撤销合同。合同撤销后,自始不发生法律约束力。无效的或者被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
2021.02.16 114 -
显失公平合同如何处理
显失公平合同属于可撤销合同,当事人可以与对方协商撤销合同或者直接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请求撤销合同,合同撤销后,自始不发生法律约束力。显失公平的合同往往是当事人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极不对等、经济利益上不平衡,因而违反了公平合理原则。
2021.04.25 207
-
显失公平合同如何处理
合同订立时明显不公平,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根据法律规定的下列合同,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一)因重大误解订立的; (二)订立合同时不公
2021-11-21 15,340 -
如何处理合同显失公平?
明显不公平的合同属于可撤销合同,当事人可以与对方协商撤销合同,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请求撤销合同。合同撤销后,从一开始就没有法律约束力。无效或被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从一开始就没有法律约束力。
2021-11-11 15,340 -
显失公平合同如何认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72条规定,一方当事人利用优势或者利用对方没有经验,致使双方的权利义务明显违反公平、等价有偿原则的,可以认定为显失公平。 根据该条规定
2021-04-06 15,340 -
不显失公平的合同如何认定?
有下列条件的,可以认定为显失公平合同: 一方利用优势地位或对方处于危险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 二、双方的权利义务明显违反公平、等价有偿原则。 根据2021年实施的《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一条的规定,受害方
2021-12-13 15,340
-
01:11
显失公平的合同效力如何
显失公平的合同属于可撤销合同。合同的其中一方,在受损害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时与其签订合同,致使该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显失公平的,受损害方可以请求法院,又或者是仲裁机构对合同予以撤销。 具体来说,存在以下具体情况的,可以认定为显失
2,537 2022.05.11 -
01:16
显失公平合同如何认定
显失公平合同如何认定 根据民法总则和合同法的规定,合同显失公平是合同可撤销的事由之一。对于如何认定合同显示公平,有两个判断因素:1、主观要件:合同订立的过程中,存在一方故意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的主观恶意。也就是说,相对人
2,032 2022.04.17 -
01:14
如何界定合同显失公平行为
根据民法总则和合同法的规定,合同显失公平是合同可撤销的事由之一。对于如何认定合同显示公平,有两个判断因素:1、主观要件:合同订立的过程中,存在一方故意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的主观恶意。也就是说,相对人在明知行为人处于危困状
1,743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