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得服刑人员是否应有手铐?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服刑人员奔丧通常是不需要戴手铐的。但如果罪犯有脱逃行为、使用暴力行为等危险行为,或者正在押解途中的,可以使用手铐。罪犯的危险行为消失之后,应当停止使用手铐。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第四十五条 监狱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使用戒具: (一)罪犯有脱逃行为的; (二)罪犯有使用暴力行为的; (三)罪犯正在押解途中的; (四)罪犯有其他危险行为需要采取防范措施的。 前款所列情形消失后,应当停止使用戒具。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第四十六条 人民警察和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执勤人员遇有下列情形之一,非使用武器不能制止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可以使用武器: (一)罪犯聚众骚乱、暴乱的; (二)罪犯脱逃或者拒捕的; (三)罪犯持有凶器或者其他危险物,正在行凶或者破坏,危及他人生命、财产安全的; (四)劫夺罪犯的; (五)罪犯抢夺武器的。使用武器的人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告情况。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服刑人员在奔丧期间,有危险行为需要采取防范措施的,可以使用手铐。 服刑人员是指适用管制、缓刑、暂予监外执行、假释和剥夺政治权利五种刑罚方法或措施的人员。手铐是国家专政机关使用的一种戒具。
服刑人员奔丧需要戴手铐。服刑人员在服刑期间其父母一方去世,服刑人员可以回家探望或处理后事。服刑人员的配偶、父母或者子女病危时,除案情重大的以外,经办案机关同意,并经公安机关批准,在严格监护的条件下,允许服刑人员回家探视。在监狱服刑的人员如遇此情况,服刑人员可向所在中队管教干部提出书面申请,说明回家处理后事的理由。
-
服刑人员奔丧需要戴手铐吗
服刑人员奔丧需要戴手铐。服刑人员在奔丧期间,有危险行为需要采取防范措施的,可以使用手铐。服刑人员在服刑期间其父母一方去世,服刑人员可以回家探望或处理后事。 如何与服刑人员离婚 1、协议离婚。一方与服刑人员自愿离婚的,服刑人员一般需要向监狱申
2022.09.30 533 -
服刑人员如何获得减刑
服刑人员要获得减刑,则应当遵守以下规定: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的,或者有立功表现的,可以减刑;有重大立功表现之一的,应当减刑。
2020.03.23 100 -
服刑人员应该如何办理离婚手续
服刑人员办理离婚手续方式: 若双方能协商一致,且服刑人员可以前往婚姻登记机关的,可以共同到一方当事人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离婚登记。 经过三十天冷静期,即可领取离婚证。 起诉离婚的,应当向被告住所地或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
2020.04.16 68
-
服刑人员奔丧戴手铐吗
服刑人员在奔丧期间,有危险行为需要采取防范措施的,可以使用手铐。 服刑人员是指适用管制、缓刑、暂予监外执行、假释和剥夺政治权利五种刑罚方法或措施的人员。手铐是国家专政机关使用的一种戒具。
2023-08-19 15,340 -
服刑人员带手铐监狱规定
服刑人员奔丧通常是不需要戴手铐的。但如果罪犯有脱逃行为、使用暴力行为等危险行为,或者正在押解途中的,可以使用手铐。罪犯的危险行为消失之后,应当停止使用手铐。
2023-06-17 15,340 -
服刑人员奔丧是否戴手铐,法律的规定是什么
服刑人员奔丧通常是不需要戴手铐的。但如果罪犯有脱逃行为、使用暴力行为等危险行为,或者正在押解途中的,可以使用手铐。罪犯的危险行为消失之后,应当停止使用手铐。
2023-06-15 15,340 -
如果有人非法持有手铐如何判刑呢
如果手铐系道具,则不会被处罚;如果是警用的,并且仅仅是持有,则不构成犯罪,但会并没收,拘留(15日);但如果用来从事违法活动,比如说冒充警察,招摇撞骗,则构成犯罪,会被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要承担
2022-08-05 15,340
-
01:11
与服刑人员离婚如何办理
由于在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离婚登记时,必须由离婚双方本人亲自到场办理,而服刑人员本人不可能前往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离婚,因此,与服刑人员离婚的,通常只能采用起诉离婚的方式。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被告处于被监禁状态的,原告可以在原告所在地人民
2,577 2022.04.17 -
01:04
服刑人员是否可以签委托书
服刑人员是可以签委托书的。委托属于民事权利的一种,服刑人员是指因犯罪而被刑事处罚的人,其人身自由是受到限制的,但其民事权利并未受到限制,仍可正当行使。法律规定中服刑人员办理委托的方式为:委托律师、近亲属、公证人员或者由服刑人员自己书写委托书
3,555 2022.09.06 -
00:55
对法院判决不服应该如何信访
对法院判决不服的信访方式如下:可以通过网络信访信息系统进行信访、发电子邮箱或打投诉电话给相关部门,也可以在公布的接待日和接待地点,向有关行政机关负责人当面反映信访事项。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可知, 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应当向社会
13,114 2022.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