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法人借用公司资金,但数额较大,但数额较大的,是否构成挪用罪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涉嫌构成挪用资金罪(刑法第272条)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或者虽未超过三个月,但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行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违反公司法受贿、侵占、挪用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是指挪用本单位资金五千元至二万元以上的。上述挪用资金行为必须是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所谓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中具有管埋、经营或者经手财物职责的经埋、厂长、财会人员、购销人员等,利用其具有的管理、调配、使用、经手本单位资金的便利条件,将资金挪作他用。 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挪用本单位资金数额巨大的,或者数额较大不退还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挪用资金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 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或者虽未超过三个月,但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行为。 挪用资金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数额在六百万元以上的认定为“数额巨大”; 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营利活动或者超过三个月未还,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的认定为“数额较大”,数额在一千万以上的认定为“数额巨大”。 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挪用本单位资金数额巨大的,或者数额较大不退还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挪用公款罪数额较大是多少
依据相关司法解释,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以挪用公款一万元至三万元为“数额较大”的起点,以挪用公款十五万元至二十万元为“数额巨大”的起点。挪用公款“情节严重”,是指挪用公款数额巨
2020.04.03 166 -
-
挪用公款罪数额较大是什么罪
1、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数额在5千元至1万元以上,进行非法活动的; 2、挪用公款数额在1万元至3万元以上,归个人进行营利活动的; 3、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数额在1万元至3万元以上,超过3个月未还的。
2020.09.18 237
-
挪用资金罪数额较大、巨大、数额较大、数额较大的认定标准是怎样的
1、挪用资金罪,根据我国《刑法》和有关司法解释规定,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的,或者虽未超过3个月,但数额
2022-01-20 15,340 -
挪用公款罪的数额较大、巨大、数额较大、数额特别巨大的标准是什么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挪用公款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三条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以挪用公款一万元至三万元为“数额较大”的起点,以
2022-03-18 15,340 -
挪用资金数额较大, 数额较大, 特别巨大, 数目较大, 危险驾驶罪论处
挪用资金数额较大,则涉嫌犯罪,应当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刑法》:第二百七十二条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或
2023-02-13 15,340 -
盗窃公私财物, 数额较大, 数额较大的, 数额较大的, 构成盗窃罪吗?
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构成盗窃罪,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一千元至三千元以上属于数额较大的情形,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并考虑社会治安状况,在规定的数额幅度内,
2023-02-13 15,340
-
00:51
挪用公款数额较大判多久一般来说,以行为人挪用5万元为“数额较大”的起点。具体来说,挪用公款数额较大的,如果行为人进行了营利活动或者超过三个月未归还,法院可能判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刑期可以达到五年以上。在司法实践中,案发前归还本息全部或者部分的
1,503 2022.04.15 -
00:56
诈骗罪数额较大的标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实施的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规定了诈骗罪数额较大的标准,具体规定为,诈骗公私财物价值3000元至10000元以上的,属于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这一司法解释规定的数额
4,844 2022.04.15 -
01:00
诈骗罪数额较大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式来骗取公私财物的行为。诈骗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
898 2022.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