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能否将赔偿金提存?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1、根据《民法典》第五百七十条,法院不得提出赔偿金。赔偿金通常是针对个人的人身赔偿,属于个人专属权利,不适用于提存。然而,可以提存的是适合提存的标的物或提存费用较合理的标的物。 2、在《民法典》第五百七十条中,如果出现以下情况之一,债务人可以将其标的物提存: - 债权人无正当理由拒绝受领; - 债权人下落不明; - 债权人死亡,未确定继承人、遗产管理人,或者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未确定监护人; - 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如果标的物不适合提存或者提存费用过高,债务人可以依法将其拍卖或变卖,并将提存所得的价款用于提存。
《民法典》第五百七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难以履行债务的,债务人可以将标的物提存: (一)债权人无正当理由拒绝受领; (二)债权人下落不明; (三)债权人死亡未确定继承人、遗产管理人,或者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未确定监护人; (四)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标的物不适于提存或者提存费用过高的,债务人依法可以拍卖或者变卖标的物,提存所得的价款。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法院不可以提存赔偿金。赔偿金一般是专属于个人的人身赔偿,属于个人的专属权利,不适于提存。可以提存的是适于提存的标的物或者提存费用较合理的标的物。
提存是一个法律术语,是指债务人履行其到期债务时,因债权人的原因无正当理由而拒绝受领,或者因债权人下落不明等原因无法向债权人履行债务时,可依法将其履行债务的标的物送交有关部门,以代替履行的制度。那么法院判处的民事赔偿金,法院可以提存吗?
-
赔偿金能否与代通知金并存
代通知金与赔偿金不能并存。赔偿金是用人单位非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而代通知金是用人单位合法解除劳动合同时,用支付一个月的工资代替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的程序要求。所以两者不能并存。
2020.07.17 146 -
法院能否将征地补偿款扣划?
如果取得征地补偿款的人是被执行人,征地补偿费是其的收入,法院可以冻结,并扣划。《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三条规定: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有权扣留、提取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部分的收入。但应当保留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
2020.11.14 133 -
法院判决赔偿金能否税前扣除?
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赔偿金的支出如果是与企业生产经营有关,可以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法院判决企业支付赔偿金,因为没有发生应税行为,所以无法开具发票。
2020.02.20 914
-
赔偿金法院认定可以提存?
1、法院不可以提存赔偿金。赔偿金一般是专属于个人的人身赔偿,属于个人的专属权利,不适于提存。可以提存的是适于提存的标的物或者提存费用较合理的标的物。 2、法律依据:《民法典》第五百七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
2023-07-18 15,340 -
赔偿金法院是否可以直接存放
1、法院不可以提存赔偿金。赔偿金一般是专属于个人的人身赔偿,属于个人的专属权利,不适于提存。可以提存的是适于提存的标的物或者提存费用较合理的标的物。 2、法律依据:《民法典》第五百七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
2023-05-01 15,340 -
法院判处的民事赔偿金可以提存吗
提存是一个法律术语,是指债务人履行其到期债务时,因债权人的原因无正当理由而拒绝受领,或者因债权人下落不明等原因无法向债权人履行债务时,可依法将其履行债务的标的物送交有关部门,以代替履行的制度。那么法院
2022-12-03 15,340 -
残疾赔偿金法院能否冻结
朋友家里面出事了,残疾赔偿金法院能否冻结?在法院强制执行中,属于被执行人的伤残赔偿金,法院可以依法予以冻结,并强制执行用于清偿债务。
2022-08-13 15,340
-
00:56
公积金提取后是否还能用公积金贷款
公积金提取后,还能用公积金贷款。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单位在职职工签订劳动合同3年期以上或连续3年签订1年期劳动合同; 2、正常连续按月缴存住房公积金一定期限以上; 3、未超过法定退休年龄; 4、借款人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和偿还本息的能力;
12,317 2022.10.03 -
01:17
女方提出离婚能获赔偿吗
女方提出离婚,不一定能够获得离婚损害赔偿。离婚损害赔偿,与提出离婚请求的女方身份并不存在必然的关系。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真正适用于以下情况:1、一方存在法定的过错行为,比如存在家庭暴力、虐待、遗弃,或者与他人同居、重婚等行为;2、提出离婚损
2,270 2022.05.11 -
01:13
离婚损害赔偿能否约定
离婚损害赔偿是可以约定的。一般情况下,只要不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不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不违反公序良俗的约定是可以被法律认可的。如果出现了法律不支持的离婚损害赔偿约定,法院会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判定。如根据当事人是否存在过错,存在何种过错,过
1,096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