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火罪的概念是什么?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是指故意放火焚烧公私财务,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放火故意焚烧公私财物是指放火焚烧属于国家、集体、个人所有的仓库、住宅、厂房及设施、森林、草原、农场、谷场、牧场、公共建筑及其他属于国家、集体、个人的财产。放火罪的特征是:一、放火罪触犯刑法规定的,犯罪客体是公共安全。公共安全是指刑法所保护的人民群众的正常生产、工作及生活的安全,放火罪侵犯的是不特定人的生命、健康和财产的安全。这里指不特定人,是指行为人不是针对某一个或者某几个人的人身和财产权利,行为人一旦实施放火行为,造成的后果是行为人无法预料和控制的。二、放火罪客观上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放火的行为。所谓放火,是行为人故意使用引火物或其他方法使财物燃烧的行为,放火的方式有作为和不作为两种,所谓作为是指行为人采取直接点火或采用物理的、化学的方式点火,不作为是指负有防火义务人发现有着火的危险而不采取措施而导致火灾发生的行为,无论采取哪种方式,只要行为发生,即构成放火罪。三、放火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只要是年满十四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本罪的主体,精神病人和未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放火罪不承担刑事责任。四、放火焚烧公私财物、危害国家、集体、个人人身和财产安全的犯罪人,出于某种目的而放火,其明知放火会造成他人人身和公私财产的损害,并希望和放纵这种结果发生,因此本罪是故意犯罪。有些放火焚烧公私财物的犯罪,放火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为了消灭另一罪证或达到其他目的,如杀人后放火焚尸或放火烧毁某一财物达到获得保险赔偿的目的等,对于这类犯罪,应按杀人、放火或按放火诈骗数罪并罚处罚。放火焚烧公私财物,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第一百一十五条第一款规定,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大道的大道的大道的大道的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
失火罪的概念
一、失火罪的概念 失火罪是指由于行为人的过失引起火灾,造成严重后果,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失火罪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失火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引起火灾,造成严重后果的危害公共安全行为。本罪
2020.12.23 108 -
-
失火罪的概念和量刑是什么呢
失火罪的概念及量刑: 失火罪是指因行为人的过失而引起火灾,导致严重后果的犯罪行为。 犯失火罪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失火罪是一种过失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
2020.08.11 153
-
放火罪的概念是什么
根据本条和第115条的规定,犯放火罪的,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重伤、死亡或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损害极端严重的,处死刑或无期徒刑。
2022-07-10 15,340 -
顾意放火是什么概念?
放火罪是指故意放火焚烧公私财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的相关规定,放火罪是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具体罪名之一,是指故意放火焚烧公私财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放火罪是一种
2022-08-17 15,340 -
放火罪是什么意思放火罪的概念特征有哪些
一、放火罪是什么(一)放火罪的概念放火罪是指故意放火焚烧公私财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二)放火罪的构成特征从犯罪构成的角度来看,放火罪包含如下构成要件:1、犯罪客体放火罪属于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一种,其
2022-03-09 15,340 -
放火罪的概念是哪些呢?
第一百一十四条放火、决水、爆炸、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第一百一十五条第一款放火、决水、爆炸、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
2022-07-26 15,340
-
00:56
故意杀人罪的概念故意杀人罪的概念是:故意杀人一般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属于侵犯公民人身民主权利罪的一种。生命是行使其他一切权利的基础和前提,任何公民的生命都受法律保护。 故意杀人的,犯罪嫌疑人会被人民法院判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1,376 2022.04.17 -
01:00
格式合同的概念格式合同是指当事人一方预先拟定合同条款,对方只能表示全部同意或者不同意的合同。格式合同的要约向公众发出、并且规定了在某一特定时期订立该合同的全部条款;制式合同的条款是单方事先制定的;格式合同条款的定型化导致了对方当事人不能就合同条款进行协商
1,903 2022.04.15 -
01:20
放火罪的既遂标准对放火罪而言,犯罪既遂与犯罪未遂的界限在于行为人是否实施了点火的行为,从被点物开始独立燃烧时即构成犯罪的既遂,若是行为人在用火柴点火时,火被风吹灭,行为人被抓住则是犯罪未遂,放火罪属于危险犯,危险犯有既遂与未遂之分,其标准在于危险状态是否达
2,331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