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拆迁房屋的性质和面积怎么认定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被拆迁房屋性质和面积的认定是对被拆迁房屋进行估价的一个前置程序,被拆迁房屋的性质和面积一般以房屋权属证书及权属档案的记载为准;各地对被拆迁房屋的性质和面积认定有特别规定的,从其规定; 拆迁人与被拆迁人对被拆迁房屋的性质或者面积协商一致的,从其协商结果。对被拆迁房屋的性质不能协商一致的,应当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确认。 对被拆迁房屋的面积不能协商一致的,可以向依照《房产测绘管理办法》设立的房屋面积鉴定机构申请鉴定;没有设立房屋面积鉴定机构的,可以委托具有房产测绘资格的房产测绘单位测算。
《拆迁装修赔偿》第二十六条:拆迁住宅房屋实行货币补偿的,根据被拆迁房屋的建筑面积和该房屋所在区域普通住宅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结算拆迁补偿金。 拆迁住宅房屋,被拆迁人的原房屋(含其在本市的其他住房,下同)的建筑面积不足四十五平方米的,拆迁人应根据其差额面积,按所在区域的经济适用住房销售价格; 结算对受补偿的被拆迁人补贴住房改善费,差额面积不足六平方米的按六平方米补贴住房改善费。原房屋建筑面积在四十五平方米以上的,按六平方米补贴住房改善费。 拆迁私有住宅房屋,根据被拆迁所有人申请,拆迁人可以按被拆迁住宅房屋的市场评估价与被拆迁所有人结算拆迁补偿金。按市场评估价结算拆迁补偿金的房屋不再补贴住房改善费。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被拆迁房屋的性质的认定以宅基地使用权证书或建设用地使用权证书登记情况为准,面积的认定以权利证书登记数据与国土部门房屋测绘数据为准,具体根据当地拆迁政策而定。
认定被拆迁房屋性质面积的方式是:以房屋权属证书及权属档案的记载为准,房屋拆迁补偿以宅基地使用权证书或建设用地使用权证书、国土部门房屋测绘数据为基础计算。
-
被拆迁房屋的性质和面积怎么认定
被拆迁房屋性质和面积的认定是对被拆迁房屋进行估价的一个前置程序,被拆迁房屋的性质和面积一般以房屋权属证书及权属档案的记载为准;各地对被拆迁房屋的性质和面积认定有特别规定的,从其规定; 拆迁人与被拆迁人对被拆迁房屋的性质或者面积协商一致的,从
2020.07.03 151 -
被拆迁房屋的性质和面积如何认定
被拆迁房屋性质和面积的认定是对被拆迁房屋进行估价的一个前置程序,被拆迁房屋的性质和面积一般以房屋权属证书及权属档案的记载为准;各地对被拆迁房屋的性质和面积认定有特别规定的,从其规定;拆迁人与被拆迁人对被拆迁房屋的性质或者面积协商一致的,从其
2020.01.02 148 -
被拆迁房屋的性质和面积如何认定?
被拆迁房屋的性质和面积的认定以房屋权属证书及权属档案的记载为准,房屋拆迁补偿以宅基地使用权证书或建设用地使用权证书、国土部门房屋测绘数据为基础计算。
2020.05.18 100
-
拆迁房屋的面积,以什么为准?被拆迁房屋的性质和面积认定怎么处理
被拆迁房屋的性质和面积一般以房屋权属证书及权属档案的记载为准;各地对被拆迁房屋的性质和面积认定有特别规定的,从其规定;拆迁人与被拆迁人对被拆迁房屋的性质或者面积协商一致的,可以按照协商结果进行评估。
2022-03-08 15,340 -
被拆迁房屋的性质和面积怎么处理?
被拆迁房屋的性质和面积一般以房屋权属证书及权属档案的记载为准;各地对被拆迁房屋的性质和面积认定有特别规定的,从其规定;拆迁人与被拆迁人对被拆迁房屋的性质或者面积协商一致的,可以按照协商结果进行评估。
2022-04-19 15,340 -
被拆迁房屋的性质和面积以什么为准
被拆迁房屋的性质和面积一般以房屋权属证书及权属档案的记载为准。各地对被拆迁房屋的性质和面积的认定有特别规定的,从其规定;拆迁人与被拆迁人对被拆迁房屋的性质或者面积协商一致的,可以按照协商结果进行评估。
2022-05-03 15,340 -
拆迁时怎么认定被征收房屋的使用性质和建筑面积
被征收房屋的使用性质和建筑面积,一般以房屋权属证书和房屋登记簿的记载为准。房屋权属证书与房屋登记簿的记载不一致的,除有证据证明房屋登记簿确有错误外,以房屋登记簿的记载为准。对房屋使用性质或建筑面积有异
2022-03-16 15,340
-
01:00
农村二层或多层房屋拆迁合法面积怎样认定
在进行房屋征收时,对房屋拆迁面积的认定为有房屋权属登记证的,以该证标注的面积为准,没有房屋权属登记证,则以建房批准的文件上面积为准。农村二层或多层房屋拆迁合法面积的认定方式具体如下: 1、有合法的房屋权属登记证的,以该证标注的面积为准; 2
1,326 2022.12.11 -
01:30
拆迁补偿是按照人口数还是房屋面积进行补偿
实践中,拆迁补偿通常是按照人口和房屋面积综合进行补偿的,但是,由于每个拆迁项目的补偿标准都不一样,具体应以实际情况为准。具体分析如下: 1、房屋拆迁补偿原则上是按房产证面积计算的,但由于各地实际情况不同,地方政府需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制定
1,108 2022.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