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高利贷的正确处理方法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欠高利贷还不起最好的做法是和放高利贷先协商一下,修改放款利率,未还部分,最高不得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本金按期照还。 已经还款部分,利息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的,这些钱应该返还给债务人。如果放贷者不同意,只好去法院起诉。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五条,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合同约定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是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的除外。 前款所称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是指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自2019年8月20日起每月发布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欠高利贷还不起最好的做法是和放高利贷先协商一下,修改放款利率,未还部分,最高不得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本金按期照还。 已经还款部分,利息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的,这些钱应该返还给债务人。如果放贷者不同意,只好去法院起诉。
欠高利贷还不起最好的做法是和放高利贷先协商一下,修改放款利率,未还部分,最高不得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本金按期照还。已经还款部分,利息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的,这些钱应该返还给债务人。如果放贷者不同意,只好去法院起诉。
-
父欠债子女正确的处理方法
我国没有“父债子偿”的法律规定。债权人与债务人是特定的人,由于负有债务的父亲是特定的,子女虽与其有血缘关系,但不是特定的责务人,对债权人当然不负有义务。因此父债子还的说法是没有法律根据的。但父母去世遗留的债务,子女继承父母遗产的,应当用遗产
2021.01.02 256 -
欠高利贷怎么处理
欠民间高利贷处理如下: 1、认定为高利贷的部分,债务人对属于高利贷的部分可以不还,债权人因此提起的还款请求也不受法律保护,但是本金和合理的利息是要偿还的; 2、由于高利贷引起的诉讼,时效是两年,从还款期限届满之日起算,如果没有写明还款日期,
2021.03.26 426 -
欠上高利贷怎么处理
欠上高利贷的,当事人可以只偿还本金以及合理部分的利息,对于超过法律规定的范围部分的利息可以不予偿还,如果本金及合理部分的利息也暂时无力偿还的,则可以与债权人协商分期或者延期偿还。 借贷的当事人约定的借贷利率不得超过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四
2021.11.01 173
-
网贷高利转贷如何正确惩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一百七十五条【高利转贷罪】以转贷牟利为目的,套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高利转贷他人,违法所得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数额巨大的,处
2022-12-01 15,340 -
什么是高利贷高利贷是什么意思?高利贷的正确认定标准
一般而言,高利贷是指索取特别高额利息的贷款行为。认定高利贷要注意下面三个问题: 1、原则上说民间借贷利息不能超过银行同期利率的4倍,超过了就是高利贷,法律不予保护。 2、高利贷法定界限不能简单地以银行
2022-03-24 15,340 -
高利贷还不起的处理方法?
1、高利贷还不起的处理方式为:债务人可以与债权人协商分期偿还或者延期偿还,当事人可以先确定借贷的利率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如果超过了法律规定的范围,则超过部分的利息不需要偿还,但是合理的本金及利息也还不起
2022-06-25 15,340 -
正确处理借贷纠纷的方法有哪些?
处理民间借贷的方式有很多,如调解、仲裁和诉讼。如果证据充分,无法调解,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开庭时准备相关证据材料,将事实告知法院,等待判决。关键是注意证据的收集。民间借贷是指公民、公民和法人、公民和其
2021-11-08 15,340
-
01:02
欠下高利贷最好处理办法欠下高利贷最好处理办法如下:认定为高利贷的部分,债务人对属于高利贷的部分可以不还,债权人因此提起的还款请求也不受法律保护,但是本金和合理的利息是要偿还的。在我国的借贷合同中是严厉禁止高利放贷的,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 由于高利贷引
9,461 2022.05.11 -
00:50
打架被讹钱的正确处理方法打架被讹钱的,那么可以打110向公安机关报警处理。公安机关接到报警后会马上进行调查,并且按照案件的实际情况来给出具体的处理方法。公安机关对报案、控告、举报或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主动投案的,会及时受理,并进行登记。打架被讹钱的行为,触犯了刑法,
4,018 2022.04.17 -
01:03
高利贷如何处理在我国,民间高利贷并不会受到法律的保护。但是实践中,放贷者大多会使用违法的行为来催收。建议当事人通过正当的渠道,借取贷款。出现矛盾的时候,应当及时寻求警方的帮助,尽量采取合法的途径,维护自身的权益。具体来说,根据民法典第680条的规定,国家
1,661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