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不履行离婚判决后还能再起诉离婚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当庭宣判的,应当在十日内发送判决书;定期宣判的,宣判后立即发给判决书。离婚案件属于民事案件,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应规定,案件的审理程序一般都是先进行法庭调查,先由原告宣读起诉状,陈述诉讼请求及事实与理由,被告针对原告的诉讼请求进行答辩;如果申请证人出庭作证的,证人应当根据人民法院的通知,在规定的时间出庭作证。然后就是举证质证环节,原告针对诉讼请求出示相应的证据材料,被告进行质证,被告针对其答辩意见出示相应的证据材料,原告进行质证;如果有鉴定意见或勘验笔录的宣读鉴定意见、勘验笔录。至此法庭调查结束,进入法庭辩论阶段。法庭辩论终结,庭审就结束了,一般情况下就应当依法作出判决。但是在判决前如果双方均同意调解的,还可以进行调解,双方签订调解协议,原告撤诉或者由法院依法制作调解书,如果调解不成的,就应当及时判决,而不能久调不决。判决一律是公开宣告的。人民法院在宣告判决时,必须告知当事人上诉权利、上诉期限和上诉的法院。宣告离婚判决,必须告知当事人在判决发生法律效力前不得另行结婚。
离婚一年后还能再起诉。 法院判决双方离婚的依据是感情破裂,以下情形可以认定为双方感情破裂: (一)重婚或者与他人同居; (二)实施家庭暴力或者虐待、遗弃家庭成员; (三)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 (四)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 (五)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 一方被宣告失踪,另一方提起离婚诉讼的,应当准予离婚。 经人民法院判决不准离婚后,双方又分居满一年,一方再次提起离婚诉讼的,应当准予离婚。
-
离婚协议离婚后一方起诉, 但一方不履行
当事人可就离婚协议内容起诉至法院要求其履行离婚协议中约定的内容,经人民法院审理并判决后,当事人依生效法律文书再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2020.05.15 200 -
离婚判决书下来还能再起诉离婚吗
离婚判决书下来后,人民法院作出离婚的判决的,当事人之间已经解除了婚姻关系,不需要再次起诉离婚了。若是一方对判决书确定财产分割、子女抚养事项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级法院提起上诉。
2021.03.17 219 -
二次起诉离婚一方不再还公告吗多久能判决
二次起诉离婚一方不再不需要公告了,离婚找不到另一方,法院公告的话需要一次按规定的公告就可以。 第二次起诉离婚也是一审程序。一审程序的审限有两种,第一,简易程序,简易程序自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审结,第二,普通程序,普通程序自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审结
2020.06.06 176
-
判决不能离婚后还能再起诉吗?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一条第七项规定:判决不准离婚和调解和好的离婚案件,判决、调解维持收养关系的案件,没有新情况、新理由,原告在六个月内又起诉的,不予受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
2021-01-27 15,340 -
第一次起诉离婚被判决不准离婚还能再起诉吗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11条第7项规定告知:“判决不准离婚和调解和好的离婚案件,没有新情况、新理由,原告在六个月内又起诉的,不予受理。”法律之所以有这样的规定,是因为离婚案件主要是解除当事人之间的身份
2022-04-09 15,340 -
法院判决决离婚后还能再起诉吗
打架和离婚是两码事,打架由公安处理,起诉离婚由法院处理。1。打架,你和岳母家打架,如果没打成轻伤及以上,没有刑事责任,只是要赔偿被打者的损失,不影响离婚诉讼,还可能加快离婚进程。2。如果把人打成轻伤及
2023-02-13 15,340 -
起诉离婚一方不去能判决离婚吗
答案是肯定的,法律中规定这种情况下法院可以进行缺席判决,但进行缺席判决需要谨慎处理,看是否满足缺席判决的条件要求,关系到当事人人身关系和财产利益的大事,不能违法进行缺席判决。 由于离婚案件非同于一
2021-01-25 15,340
-
01:30
一次判决不离婚后多久再起诉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于被判决不准予解除婚姻关系的离婚案件,如果没有新情况出现或者没有新理由支持的,原告就不能在六个月之内重新提起离婚诉讼。也就是说,原告在第一次提起离婚诉讼后,没有得到法院的支持判决离婚的,在第一次诉讼结束后的六个月
1,499 2022.04.17 -
01:16
离婚判决后可以再起诉吗离婚判决主要针对的是,夫妻的人身关系问题以及财产问题。对于人身关系问题,一经判决就会发生相应的法律效力。已经被法院准许解除婚姻关系的当事人,当然不能再次提起离婚诉讼,请求法院再次判决离婚。对于财产问题,一般来说,法院已经查明了婚姻共同财产的
3,331 2022.04.17 -
00:52
离婚后一方不履行离婚协议怎么办起诉书离婚后一方不履行离婚协议的,另一方可以法院提起诉讼处理。向法院提起诉讼,应当准备起诉状。起诉状应当记明下列事项: 1、原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 2、被告的姓名、性别、工作单位、住所等信息; 3、诉讼请求
1,188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