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碾压致死案件审判方式探讨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在我国,如果一个人在7年以上至15年之间两次对他人进行碾压,并且查出他/她的行为是故意的,那么他/她可能会被认定为故意杀人罪,而最高刑罚则可能被判处为死刑。根据《刑法》第232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如果一个人犯有故意杀人罪,但情节较轻,那么他/她可能会被判处较轻的刑罚,这是故意杀人罪减轻处罚事由的范畴。情节较轻通常指的是防卫过当杀人、义愤杀人、因受被害人长期迫害而杀人等。 另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分则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第二百四十七条的规定,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行刑讯逼供或者使用暴力逼取证人证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如果这种行为导致他人伤残或死亡,那么行为者可能会被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定罪从重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四章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第二百四十七条 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行刑讯逼供或者使用暴力逼取证人证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定罪从重处罚。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二次碾压致死,如果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判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肇事后逃逸的,判三至七年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判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如果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判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判三至十年有期徒刑。
-
第二次碾压致死怎么处罚
驾驶人二次碾压导致受害人死亡的,如果不是故意的情况下属于交通肇事罪,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如果是故意碾压的构成故意杀人罪,可能判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2020.08.29 187 -
二次碾压致死怎么判刑轻伤一级
7年以上到15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两次碾压别人,查出是故意的话,有可能构成故意杀人罪。最高可以判处死刑。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
2020.12.18 158 -
2次碾压致死未遂能判刑吗
二次碾压致死如果不是故意的情况下属于交通肇事罪,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如果是故意碾压的构成故意杀人罪,可能判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2020.11.06 107
-
司机撞人后二次碾压致死,吗?
不数罪并罚,在这个过程中只造成了一个法律后果,即当事人死亡,所以按一罪处理。应当以故意杀人罪追究刑事责任。
2022-10-05 15,340 -
二次碾压致死的人会坐牢吗?
二次碾压致死,对事故主要或者全部负责的,应当坐牢。违反交通管理法规,造成重大事故或者死亡的,构成交通事故罪,可以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2021-12-17 15,340 -
如何认定造成二次碾压致死
7年以上到15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两次碾压撞人,查出是故意的话,有可能构成故意杀人罪。最高可以判处死刑。《刑法》第232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
2023-07-06 15,340 -
碾压致死应该如何判
7年以上到15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两次碾压撞人,查出是故意的话,有可能构成故意杀人罪。最高可以判处死刑。《刑法》第232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
2023-07-09 15,340
-
01:02
无意二次碾压如何定罪无意二次碾压定交通肇事罪。驾驶员无疑二次碾压涉嫌交通肇事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意二次碾压说明不符合故意的条件,不构成故
2,921 2022.04.17 -
00:53
执行案件的结案方式除执行财产保全裁定、恢复执行的案件外,其他执行实施类案件的结案方式包括: 1、执行完毕; 2、终结本次执行程序; 3、终结执行; 4、销案; 5、不予执行。 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执行内容,经被执行人自动履行、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已全部执行完毕,
3,841 2022.04.17 -
00:57
刑事案件二审怎么撤诉在上诉期限内提出撤诉的,法院会准许;在上诉期满后提出撤诉的,法院应当进行审查。然后根据情况依法作出是否准许撤诉的决定。申请撤诉的主体是原告、上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撤诉应出于原告自愿且合法,然后由人民法院作出决定。当事人提起上诉后,如果在上诉
1,571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