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方有家暴行为,两个孩子都不想要,女方有孩子,孩子抚养权怎么办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如果没有领取结婚证的,直接分开即可;如果已领取结婚证的,可以起诉离婚,如果有证据证明男方有家暴行为的,离婚时可以要求损害赔偿。两周岁以下的子女,一般随母亲生活。 对两周岁以上未成年的子女,父方和母方均要求随其生活,一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予以优先考虑: (1)已做绝育手术或因其他原因丧失生育能力的; (2)子女随其生活时间较长,改变生活环境对子女健康成长明显不利的; (3)无其他子女,而另一方有其他子女的; (4)子女随其生活,对子女成长有利,而另一方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或者有其他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情形,不宜与子女共同生活的。 父母双方抚养子女的条件基本相同的,但子女单独随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共同生活多年,且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要求并且有能力帮助子女照顾孙子女或外孙子女的,可作为子女随父或母生活的优先条件予以考虑。建议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孩子两周岁以下一般跟女方,八周岁以上的应考虑孩子的意见,但抚养权的归属最终是以有利于被扶养人的原则来确定的,男方如果家暴会危及到孩子的人身安全并且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属于争取孩子的抚养权的不利因素。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孩子判决的原则是有利于子女成长,而有家暴行为是不利于子女成长的,所以一般情况下会判给女方。两周岁以下的子女,一般随母方生活。法律另有其他规定的,应当依照其规定。
-
有两个孩子女方不想要抚养权可以吗
有两个孩子女方不想要抚养权是可以的。但是需要与男方协商。协议不成的,可以向法院起诉要求法院判决孩子的抚养权归属,如果法院判决孩子归女方,女方不履行抚养义务的属于违法行为。
2021.04.25 180 -
女孩判给男方了女方想要孩子抚养权怎么办
离婚时通常都会对孩子抚养权问题一并进行约定,原则上抚养权一旦确定,一般不会随意变更孩子的抚养权,但是有下列情形的可以变更子女抚养权: (1)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因患严重疾病或因伤残无力继续抚养子女的; (2)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不尽抚养义务
2021.04.13 200 -
男方有家暴行为两个孩子离婚怎么判
男方有家暴行为两个孩子离婚怎么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看。判决孩子抚养权归属的原则是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而男方存在家暴的行为,显然是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则一般情况下,孩子的抚养权会判给女方。法律规定的抚养权只是与孩子一起生活的权利,不直接抚养
2022.06.08 391
-
男方有家暴行为,两个孩子都不想要,女方想离婚,孩子抚养权怎么办
请问你确定要离婚吗?有没有相关的证据证明对方家暴呢?你们之间是否还有财产分割的纠纷呢?如果确有必要,感情确实破裂,那么走诉讼途径是下一步办法,到被告户口地或被告居住超过一年以上的所在地法院起诉。针对抚
2022-03-22 15,340 -
有两个孩子,女方想要两个孩子的抚养权,怎么办?
可以跟对方协商,协商不成起诉争取孩子的,如果您有任何相关疑惑,非常欢迎直接来电咨询。
2022-09-14 15,340 -
女方有家暴行为,男方想要抚养孩子可以吗
不能当做家暴处理。院判决抚养权归属,一般根据有利于子女成长原则进行,主要考虑以下因素:夫妻双方的学历、工作、收入、年龄、家庭环境、子女的年龄等。两周岁以下的子女,一般随母方生活。母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2022-05-04 15,340 -
两个孩子离婚两个孩子怎么判, 女方有家暴, 两个孩子抚养权怎么分配
一般一人一个。对于孩子抚养问题,从有利于孩子成长的角度出发综合衡量父母双方经济条件、居住条件、教育水平、是否有不良嗜好,以及孩子自身成长习惯等因素决定孩子抚养权的归属。仔细确认双方的情况后判决,但哺乳
2022-02-25 15,340
-
01:00
两个孩子的抚养权都可以给女方吗
两个孩子的抚养权都可以归女方。抚养权并不是说法院都会判决一人一个。判决抚养权一人一个,表面上看好像是对父母公平的,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可能给孩子造成更大的伤害。确定孩子的抚养权归属,不能够机械的平均分配一人抚养一个孩子,而应该去考察孩子到底跟
1,693 2022.05.11 -
01:01
有家暴史有孩子抚养权吗
有家暴史的人也是可以争取孩子的抚养权的。因为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不会因为离婚而消除。但是家暴有可能会成为争取抚养权的一个不利的因素。如果一方存在家庭暴力的行为,往往难以给孩子提供稳定良好的生活环境,因此法院有可能会把孩子判给无家庭暴力的这一方。
880 2022.04.15 -
01:27
两个孩子可以都要抚养权吗
男女双方可以平等的争取孩子的抚养权。全面放开二胎之后,两个孩子的抚养权争议也越来越普遍。司法实践中处理多个子女的抚养权绝非简单的一人抚养一个孩子。实践中法院不仅仅要考虑到未成年子女的年龄,性别,生活与教育环境等各种客观因素,还要考虑不同阶段
1,234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