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仲裁中的证据要求索要劳动报酬,是怎样的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索要劳动报酬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应当从当事人知道或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规定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劳动争议案件,仲裁前置,必须要进行劳动仲裁,对仲裁不服,才可以直接起诉。 但也有例外,劳动者以欠条为证据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诉讼请求不涉及其他争议的,视为拖欠劳动报酬争议,按照普通民事纠纷受理。
追索劳动报酬纠纷属于劳动争议,适用劳动仲裁前置,应当先仲裁。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或者逾期未作出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就该劳动争议事项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逾期未作出仲裁裁决的,当事人可以就该劳动争议事项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
追索劳动报酬是否一定要先仲裁
追索劳动报酬一定要先仲裁。仲裁前置程序是指劳动争议当事人在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前,必须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不服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裁决的,当事人可以自收到裁决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劳动争议需要先仲裁后诉讼。劳动仲
2022.06.17 1,717 -
追索劳动报酬费用是否需要仲裁
劳动争议案件,仲裁前置,必须要进行劳动仲裁,对仲裁不服,才可以直接起诉。 但也有例外,劳动者以欠条为证据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诉讼请求不涉及其他争议的,视为拖欠劳动报酬争议,按照普通民事纠纷受理。
2020.01.16 145 -
追索劳动报酬是否需要仲裁前置
追索劳动报酬属于劳动争议案件,需要仲裁前置,必须要进行劳动仲裁,对仲裁不服,可以直接诉。但也有例外,劳动者以欠条为证据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诉讼请求不涉及其他争议的,视为拖欠劳动报酬争议,按照普通民事纠纷受理。
2020.07.02 940
-
索要劳动报酬劳动仲裁申请程序是怎样的
索要劳动报酬劳动仲裁申请程序: 1、先调后仲再诉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发生劳动争议,如双方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不愿调解、调解不成
2022-07-01 15,340 -
劳动仲裁中证据的要求
所谓证据是指一切能够证明争议双方主张的事实材料,“打官司就是打证据”足以说明证据的重要性。证据是否充分确凿直接决定劳动仲裁诉讼的胜负结果。证据有三项基本特征:(1)客观性。即证据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材
2022-02-14 15,340 -
追索劳动报酬劳动仲裁程序是怎样样的
(一)、申请与受理 当事人申请劳动争议仲裁应当提交书面仲裁申请书。实践中,仲裁申请书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申请人的姓名、住址和身份证号或者其他身份证件号码以及联系方式; 2、被申请人名称、住所以及法
2022-05-24 15,340 -
追索劳动报酬,劳动仲裁程序是怎么样的
(一)、申请与受理 当事人申请劳动争议仲裁应当提交书面仲裁申请书。实践中,仲裁申请书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申请人的姓名、住址和身份证号或者其他身份证件号码以及联系方式; 2、被申请人名称、住所以及法
2021-03-19 15,340
-
01:08
劳动仲裁需要什么证据
劳动仲裁需要准备以下证据:1、仲裁申请书;2、申请人的身份证复印件;3、被申请人用人单位的企业信息;4、能够证明与被申请人用人单位之间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据,例如劳动合同、工资流水、社保缴纳记录、打卡记录等等。仲裁是向的当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7,585 2022.05.11 -
01:05
申请劳动仲裁的流程是怎么样的
申请劳动仲裁的流程是: 1、提交申请书。当事人申请仲裁,应当提交书面仲裁申请书,并按照被申请人数提交副本; 2、仲裁受理。仲裁委员会应当自收到仲裁申请之日起五日内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决定。仲裁委员会决定受理的,应当自作出决定之日起五日内将
718 2022.06.15 -
00:52
劳动仲裁要多少钱
劳动争议仲裁一般不收费。劳动争议案件处理费收费标准,具体如下: 1、没有争议金额的案件,每件300元。 2、有争议金额的案件,按下列标准累加收费: (1)争议金额在1万元以内,含1万元的案件,每件500元; (2)争议金额超过1万元至5万元
22,004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