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持保证金比例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维持担保比例=(自己的资产借来的资产)/借来的资产;或总资产/负债总额 比如客户有100万资产,通过融资融券总共借来200万的资产,这时担保比例=(100200)/200=150% 若客户继续融资融券,总共借来的资产达到250万,那担保比例就是140%,此时已经是进入警戒范围了。 若再进一步增加,当比例达到130%,就不能再融资融券了。此时若你借来的钱买的股票跌了,或者你借的股票卖空之后价格却涨了。系统就强行平仓了,那你的账面损失就成实际损失了。 客户维持担保比例低于150%高于130%(含)时,会员向客户发送须关注预警通知: 客户维持担保比例不得低于130%。当客户维持担保比例低于130%时,会员应当通知客户在约定的期限内追加担保物。前述期限不得超过2个交易日。客户追加担保物后的维持担保比例不得低于150%。 维持担保比例超过300%时,客户可以提取保证金可用余额中的现金或充抵保证金的证券,但提取后维持担保比例不得低于300%。本所另有规定的除外。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维持担保比例是指客户担保物价值与其融资融券债务之间的比例。其计算公式为:维持担保比例=(现金+信用证券账户内证券市值总和)/(融资买入金额+融券卖出证券数量×市价+利息及费用总和)。
融资融券维持担保比例,指投资者担保物价值与其融资融券债务之间的比例,其计算公式为:维持担保比例=(现金+信用证券账户内证券市值)/(融资买入金额+融券卖出证券数量×市价+利息及费用)。
-
保证金收取比例
2%,招标人在招标文件中要求投标人提交投标保证金的,投标保证金不得超过招标项目估算价的2%。投标保证金有效期应当与投标有效期一致。以现金或者支票形式提交的投标保证金应当从其基本账户转出。招标人不得挪用投标保证金。
2020.04.25 183 -
保证金的比例是多少保证金比例怎么算呢
保证金比例多少由投资者交付的保证金与融资、融券交易金额的比例决定。保证金比例计算公式为: 融资保证金比例=保证金/(融资买入证券数量×买入价格)X100%; 融券保证金比例=保证金/(融券卖出证券数量×卖出价格)X100%。
2020.04.03 307 -
民工保证金比例
(一)工程合同价款在100(不含100万)万元以下的,按工程合同价款的5%预存;工程合同价款在100万以上至200万元的(含100万元),按工程合同价款的4%预存;工程合同价款在200万元至500(含200万)万元的,按工程合同价款的3%预
2020.05.03 204
-
维持担保比例指什么
维持担保比例300%是因为300%是指当投资者维持担保比例超过300%时,投资者可以提取保证金可用余额中的现金或充抵保证金的证券部分,但提取后维持担保比例不得低于300%,仅此而已。
2022-08-09 15,340 -
维持担保比例是多少
更通俗的讲就是:维持担保的比例=(自己的资产+借来的资产)/借来的资产;或总资产/负债总额 比如客户有100万资产,通过融资融券总共借来200万的资产,这时担保比例=(100+200)/200=150
2022-06-17 15,340 -
融资维持担保比例是多少
融资融券维持担保比例,指投资者担保物价值与其融资融券债务之间的比例,其计算公式为: 维持担保比例=(现金+信用证券账户内证券市值)/(融资买入金额+融券卖出证券数量*市价+利息及费用)。 当维持担保比
2022-07-01 15,340 -
维持担保比例的计算公式
维持担保比例的计算公式:维持担保比例=(现金+信用证券账户内证券市值总和)/(融资买入金额+融券卖出证券数量×市价+利息及费用总和) 更通俗的讲就是:维持担保比例=(自己的资产+借来的资产)/借来的资
2022-05-14 15,340
-
01:32
投标保证金比例是多少投标保证金比例根据类别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分为两种类别。第一种是工程施工、货物采购类,这种类别的投标保证金一般不超过投标报价的2%,最高不得超过80万元人民币。第二种是工程勘察设计类,这种类别的投标保证金一般不超过投标报价的2%,最高不得超过
7,972 2022.04.15 -
01:13
五险一金养老保险比例五险一金缴纳比例,其实是个人与单位分别承担多少缴纳费用的计算指标之一,通常以百分比形式出现,例如:养老保险个人缴纳比例百分之八,单位缴纳比例百分之二十。对职工来做,社会保险现在通常说的是五险一金,具体五险也就是: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
1,904 2022.04.17 -
01:07
五险一金的比例五险一金的比例如下:医疗保险:个人承担2%,单位承担8%;养老保险:个人为8%,单位承担20%;失业保险:个人为1%,单位承担2%;工伤保险:个人无,单位1%;生育保险:个人无,单位1%;公积金:个人3.5%,单位3.5%。每个地区有所区别
4,692 202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