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跨省就业人员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新参保地审核转移接续申请并向原参保地发出同意接受函--原参保地办理转移手续--新参保地接受转移手续和资金,三个流程走完之后即可办妥转移接续手续,政策规定每个流程最多15个工作日,也就是说对于参保者来说,最多45个工作日就可以将全部手续办完。《转移接续办法》第三条参保人员跨省流动就业的,由原参保所在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下简称经办机构)开具参保缴费凭证,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应随同转移到新参保地。参保人员达到基本养老保险待遇领取条件的,其在各地的参保缴费年限合并计算,个人账户储存额(含本息,下同)累计计算;未达到待遇领取年龄前,不得终止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并办理退保手续;其中出国定居和到、、地区定居的,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跨省转移养老保险,需要参保人员在就业地建立养老保险关系后,由用人单位或者参保人员向新参保地的社保经办机构提出养老保险关系转移续接书面申请;书面申请经审核后,社保经办机构向参保人员原关系所在地社保经办机构发出同意接收函;原关系所在地收到接收函后,办理转移接续养老保险手续。
1.向原单位申请停保; 2.在转出地养老保险经办机构打印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缴费凭证,须携带户口簿、身份证、职工养老保险手册、解除劳动关系证明书等材料; 3.向转入地社保机构出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缴费凭证,填写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申请表,申请接续养老保险关系。符合转入条件的,由转入地社保机构向转出地社保机构发出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联系函; 4.转出地社保机构收到联系函后,核对有关信息,打印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信息表并办理资金划转手续,传送至转入地社保机构; 5.在转入地社保机构办理接续保险手续。需要注意的的是,有欠费需补缴的,必须在转出地养老保险机构补缴。
-
-
职工跨地区就业该如何办理养老保险转移
可以转移,个人跨统筹地区就业的,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随本人转移,缴费年限累计计算。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基本养老金分段计算、统一支付。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2020.10.29 149 -
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跨省转移
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跨省转移的,可以在社保局提出转移社保关系的申请以进行转移。我国《社会保险法》规定,个人跨统筹地区就业的,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随本人转移,缴费年限累计计算。
2020.02.14 592
-
跨省就业人员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如何办理?
新参保地审核转移接续申请并向原参保地发出同意接受函--原参保地办理转移手续--新参保地接受转移手续和资金,三个流程走完之后即可办妥转移接续手续,政策规定每个流程最多15个工作日,也就是说对于参保者来说
2022-08-22 15,340 -
跨省就业人员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
新加入保险地审查转移继续申请,向原加入保险地发出同意收据-原加入保险地办理转移手续-新加入保险地接受转移手续和资金,3个流程结束后可以办理转移继续手续,政策规定每个流程最多可以办理15个工作日,也就是
2021-10-25 15,340 -
参保人员跨省流动就业,养老保险关系如何转移?
参保人员跨省流动就业的,按下列程序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手续:(一)参保人员在新就业地按规定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和缴费后,由用人单位或参保人员向新参保地社保经办机构提出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
2023-02-13 15,340 -
养老保险能跨省转移吗?就业人员怎样办理养老保险关系转移?
养老保险能跨省转移吗?国家《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正式实施,流动到省外就业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办法按国家规定执行,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所有人员,
2022-04-09 15,340
-
00:51
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跨省转移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跨省转移的,应当办理转移手续。目前我国支持社会保险跨省转移,灵活就业人员想将社会保险从该省转移到另一个省份的,应当向当地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提出申请,并且提供相应的证件和证明材料,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出申请后,应当为劳动者办
15,399 2022.05.11 -
00:51
个人社保跨省转移如何办理个人社保跨省转移的,应当去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转移手续。当事人应当向当地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出申请,并且提供本人的户口簿、身份证,以及其他相应的证件和证明材料,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查证属实的,应当为当事人办理社会保险转移手续,将社会保险关系转移
3,473 2022.04.17 -
01:03
社保跨省可以转移吗社保跨省可以转移。有申请转移社保或退保两种处理方式。具体情况如下: 1、转移手续是需要在转入地社保局申请开具,然后凭本人身份证,养老保险本,在调出社保局申请; 2、是这样的,医疗保险并不支持异地转移,且只能在购买地消费使用和享受报销待遇;
6,479 202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