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的管辖范围怎么分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民事诉讼管辖又称民事审判管辖。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权限由法院受理。以管辖权为基础,是民事案件审判权的恒定,法院无权审理无管辖权的民事案件。(1)以法律规定和法院裁定为标准,分为法定管辖和裁定管辖,法定管辖可分为等级管辖和地域管辖;裁定管辖分为移送管辖和指定管辖。(2)以强制性规定和任意性规定为标淮,分为专属管辖和协议管辖。(3)以诉讼关系为标准,分为共同管辖和合并管辖。管辖权一经确定,法院取得对案件的审判权,当事人不得向其他法院起诉或应诉。
《民事诉讼法》 第二十一条一般地域管辖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同一诉讼的几个被告住所地、经常居住地在两个以上人民法院辖区的,各该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一)重大涉外案件 1.争议标的额大。 2.案情复杂。 3.居住在国外的当事人人数众多。 (二)在本辖区有重大影响的案件 1.主体众多。 2.标的额较大。 3.有较大影响的案件。 (三)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 1.重大的涉港澳台的民事案件。 2.知识产权纠纷案件由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的中级人民法院管辖。 3.海事、海商案件由海事法院管辖。(海事法院的的级别相当于中级人民法院)。
-
民事诉讼中院管辖范围
(一)重大涉外案件。 1、争议标的额大。 2、案情复杂。 3、居住在国外的当事人人数众多。 (二)在本辖区有重大影响的案件。 1、主体众多。 2、标的额较大。 3、有较大影响的案件。 (三)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 1、重
2020.04.23 469 -
民事诉讼专属管辖的范围是什么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下列案件,由本条规定的人民法院专属管辖: (一)因不动产纠纷提起的诉讼,由不动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二)因港口作业中发生纠纷提起的诉讼,由港口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三)因继承遗产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继承人死亡时住所地
2020.10.15 342 -
民事诉讼专属管辖范围是什么
民事诉讼专属管辖的范围是:因不动产纠纷提起的诉讼,由不动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因港口作业中发生纠纷提起的诉讼,由港口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因继承遗产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继承人死亡时住所地或者主要遗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民事诉讼法》第三十三
2020.04.12 171
-
民事诉讼诉讼的地域管辖的范围
地域管辖,是指确定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与权限。地域管辖是在级别管辖确定的基础上划分同级法院之间审理一审民事案件权限问题。现行民事诉讼地域管辖的确定,主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根据行政区
2021-10-01 15,340 -
刑事诉讼的管辖范围
刑事诉讼的管辖范围为“刑事犯罪案件”。凡是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构成犯罪,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都属于刑事诉讼管辖范围,其中包括公诉案件和告诉才处理案件。举例:公诉案件:盗窃罪、抢劫罪、抢夺罪
2022-03-16 15,340 -
民事诉讼法院管辖范围怎么认定
(1)按照案件级别管辖的规定确定诉讼受理的法院,根据案件标的额、影响、复杂程度来确定基层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受案范围。一般而言,由于我国基层法院设在县
2021-09-30 15,340 -
民事诉讼的专属管辖范围是什么
1、因不动产纠纷提起的诉讼,由不动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2、因港口作业中发生纠纷提起的诉讼,由港口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3、因继承遗产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继承人死亡时住所地或者主要遗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2022-03-24 15,340
-
00:58
公安机关管辖范围公安机关管辖范围,具体如下: 1、公安机关对属于自己管辖范围内的刑事案件有权立案侦查; 2、使用各种秘密侦察手段的权力,包括秘密监视、秘密搜查、使用秘密力量进行内线侦察和阵地控制,以及使用秘密的技术手段等; 3、有权依法使用武器和警械,实行
7,240 2022.04.17 -
01:19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都有哪些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有以下几点: 1、因人身权利受到犯罪侵犯而遭受物质损失或者财物被犯罪分子毁坏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2、被害人因犯罪行为遭受的物质损失,是指被害人因犯罪行为已经遭受的实际损失和必然遭受的损失; 3、
904 2022.11.21 -
01:28
怎么确定涉外诉讼管辖涉外诉讼的管辖可以通过我国涉外民事诉讼管辖的原则进行确定。 一、基本原则: 1、诉讼与法院所在地实际联系的原则。凡是诉讼与我国法院所在地存在一定实际联系的,我国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 2、尊重当事人的原则。无论当事人一方是否为中国公民、法人和
1,820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