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未履行征地公告义务可以起诉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市政府未履行征地公告义务是可以起诉的,建议起诉以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您也是可以拒绝征收的,如果存在暴力拆迁的情况建议您报警处理。相关拓展:《土地管理法》第46条第1款规定:国家征收土地的,依照法定程序批准后,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予以公告并组织实施。《征用土地公告办法》第3条规定: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征用土地方案和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应当在被征用土地所在地的村、组内以书面形式公告。其中,征用乡(镇)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在乡(镇)人民政府所在地进行公告。《征用土地公告办法》第4条规定:被征用土地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在收到征用土地方案批准文件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进行征用土地公告,该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具体实施。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国土部门在征地报批前,应当将拟征收的土地用途、位置、补偿标准及途径告知被征收人,确保被征收人的知情权,征地前的告知义务是强制义务,征收人应当严格按照规定履行征收程序,未履行征地前的告知义务属于行政不作为,可通过诉讼方式解决。
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决定,特别是行政处罚之前,应当履行告知义务。告知程序是行政处罚的必经程序。“告知”对于当事人来说,是其法定的权利;对于行政机关来说,是其法定的义务。如果行政机关未履行告知程序即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就违反了《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其后果就是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被撤销。
-
政府征地未发布公告合法吗
不合法。不管是以什么项目用地都需要有征地批文、公告、补偿安置协议。如果没有就是违法的,可以向上级部门反映。市、县级人民政府作出房屋征收决定后应当及时公告,公告应载明征收补偿方案和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权利等事项。
2020.10.28 533 -
政府征收土地他们应当履行什么义务?
政府在土地征收中的义务有: 一、征地前告知义务,在准备实施征地前将与征地有关的事实告知被征地农民; 二、征地前确认义务,拟征土地现状的调查结果须经被征地农民确认; 三、保障被征地农民对补偿知情的义务,公告征地事宜与补偿事宜。
2020.07.11 168 -
政府可以强行征地吗
国家征地具有强制性,在严格履行程序,取得合法手续情况下,政府可以强制征地。征地,即土地征收,土地征收是指国家为了公共利益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权限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转化为国有土地,并依法给予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被征地农民合理补偿
2020.10.11 344
-
政府没有履行告知义务
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决定,特别是行政处罚之前,应当履行告知义务。告知程序是行政处罚的必经程序。“告知”对于当事人来说,是其法定的权利;对于行政机关来说,是其法定的义务。如果行政机关未履行告知程序即作出行
2023-03-04 15,340 -
政府怎样履行土地征收义务?
征地前将与征地有关的事实告知被征地农民的义务;征地前对拟征土地现状的调查结果交被征地农民及集体经济组织确认的义务;保障被征地农民及集体经济组织对拟征地异议申请听证、对征地批复结果知情的义务。
2022-06-25 15,340 -
征地报批前未履行告知义务可诉怎么办
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土部门在征地报批前,应当将拟征收的土地用途、位置、补偿标准及途径告知被征收人,确保被征收人的知情权,征地前的告知义务是强制义务,征收人应当严格按照规定履
2023-06-10 15,340 -
行政机关未履行告知义务
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决定,特别是行政处罚之前,应当履行告知义务。告知程序是行政处罚的必经程序。“告知”对于当事人来说,是其法定的权利;对于行政机关来说,是其法定的义务。如果行政机关未履行告知程序即作出行
2023-03-05 15,340
-
01:17
未履行或未全面履行出资义务的股权可以转让吗
未履行或未全面履行出资义务的股权,也可以进行转让。这种转让并不会免除股东的出资,而是在公司股权转让的同时,原股东的出资义务也转让给了新股东。新股东在受让股权后,应当按照公司章程的要求,全面履行出资义务。 未履行或未全面履行出资义务的股权,在
1,397 2022.04.17 -
01:02
公务员应当履行哪些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规定了公务员应当履行的义务,具体如下: 1、忠于宪法,模范遵守、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 2、忠于国家,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3、忠于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接受人民监督; 4、忠于职
9,724 2022.04.17 -
01:31
政府强征土地怎么办
遭遇政府强制征地的解决办法有: 1、通过民事诉讼方式解决。当事人对于强征土地行为有异议的,或该协议签订过程中存在胁迫等手段,可以起诉撤销该协议、要求停止侵害、赔偿损失、恢复原状等; 2、可以通过行政复议方式解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行
2,717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