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法院的探视权对判决是怎样的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律师解答 江阴法院对探视权的判决: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权探望子女,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父或者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法院依法中止探望;中止的事由消失后,应当恢复探望。如果直接抚养方拒不协助另一方行使探望权的,法院可依法对其采取拘留等强制措施,但不能对子女的人身、探望行为进行强制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六条 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者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父或者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中止的事由消失后,应当恢复探望。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江阴法院探视权的判决是:应以保护子女的最佳利益为前提,不直接抚养一方的探视行为不能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正常生活和学习。同时,还应尽量减少对离异双方各自重新组建家庭的影响。父或者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中止的事由消失后,应当恢复探望。
江阴法院对探视权的判决: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者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不直接抚养孩子的父或者母探望子女,如果其探望的行为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中止的事由消失后,应当恢复探望。
-
江阴法院探视权的判决为怎样的?
江阴法院探视权的判决是:应以保护子女的最佳利益为前提,不直接抚养一方的探视行为不能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正常生活和学习。同时,还应尽量减少对离异双方各自重新组建家庭的影响。父或者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中止的事由
2021.05.17 123 -
江阴法院探视权的判决为怎样的
江阴法院对探视权的判决: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权探望子女,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父或者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法院依法中止探望;中止的事由消失后,应当恢复探望。如果直接抚养方拒不协助另一方行使探望权的,法院可依法对其采
2021.02.21 112 -
江阴法院探视权的判决为如何的?
江阴法院探视权的判决是:应以保护子女的最佳利益为前提,不直接抚养一方的探视行为不能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正常生活和学习。同时,还应尽量减少对离异双方各自重新组建家庭的影响。父或者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中止的事由
2022.05.16 64
-
江阴法院探视权的判决是怎样的
江阴法院探视权的判决是:应以保护子女的最佳利益为前提,不直接抚养一方的探视行为不能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正常生活和学习。同时,还应尽量减少对离异双方各自重新组建家庭的影响。父或者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
2023-07-14 15,340 -
江阴法院探视权的判决为怎样的
江阴法院探视权的判决是:应以保护子女的最佳利益为前提,不直接抚养一方的探视行为不能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正常生活和学习。同时,还应尽量减少对离异双方各自重新组建家庭的影响。父或者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
2023-07-11 15,340 -
江阴法院探视权的决定的怎样写
江阴法院探视权的判决是:应以保护子女的最佳利益为前提,不直接抚养一方的探视行为不能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正常生活和学习。同时,还应尽量减少对离异双方各自重新组建家庭的影响。父或者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
2023-09-01 15,340 -
江阴法院探视权的判决是怎样的,怎么规定
江阴法院对探视权的判决: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者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不直接抚养孩子的父或者母探望子女,如果其探望的行为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中止的事由
2023-10-11 15,340
-
01:19
怎样约定探视权探视权,在我国婚姻法中主要表述为探望权。探望权主要就是指,父母双方在离婚之后,不直接抚养未成年子女的一方能够按照约定或者法定的时间,探望该名未成年子女。探望权是法定的亲子权利,除非不直接抚养未成年子女的一方,存在严重侵害未成年子女的行为,一
1,441 2022.04.17 -
01:09
法院判决离婚有怎样的程序法院判决离婚的程序具体如下: 1、起诉,原告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副本及相关的证据; 2、立案,经立案大厅审查符合立案条件,准予立案,由立案庭发出立案通知书,凭立案通知书缴纳诉讼费; 3、调解,人民法院依法受理的案件,依法进行调解,调解不成
537 2022.07.02 -
01:31
探视权怎么起诉首先,在离婚时,夫妻双方应当就子女的抚养问题,以及离婚后探望问题达成一致的协议。根据我国婚姻法的规定,离婚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并不会就此结束。不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父母有权行使探望权,继续享受与子女之间的亲子权利。因此,根据相关司法解释规定,如
2,556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