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失过于自信是否可以认定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在认识特征上,过于自信的过失表现为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同时又轻信能够避免危害结果。如果行为人在行为时,根本没有预见到自己的行为会导致危害结果的发生,则不是过于自信的过失,而可能成立疏忽大意的过失或意外事件;如果行为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而不是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则属于直接故意,而不是过于自信的过失。所谓“轻信能够避免”,是指行为人在预见到结果发生的同时,又凭借一定的主客观条件,相信自己能够避免结果的发生,但所凭借的主客观条件并不可靠。轻信能够避免主要表现为:其一,行为人过高地估计了可以避免危害结果发生的其自身的和客观的有利因素;其二,行为人过低地估计了自己的行为导致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程度。轻信是过于自信的过失心理区别于其他罪过形式的重要特征,也是过于自信的得以成立的根本原因。在意志特征上,过于自信的过失表现为行为人既不希望也不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即危害结果的发生是违背行为人的意志的。行为人之所以实施行为,是因为他轻信能够避免这种危害结果的发生。因此,行为人虽然没能阻止危害结果的发生,但其往往会根据自己的认识,采取一定的阻止危害结果发生的措施。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过于自信的过失在认识特征上,表现为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同时又轻信能够避免危害结果。如果行为人在行为时,根本没有预见到自己的行为会导致危害结果的发生,则不是过于自信的过失,而可能成立疏忽大意的过失或意外事件。
过于自信的过失是要负刑事责任的。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
-
什么是过于自信过失犯罪
过于自信过失犯罪是指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过失犯罪,只有法律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给予刑事处罚。
2020.07.14 97 -
过于自信过失犯罪是什么
过于自信过失犯罪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行为。在认识特征上,过于自信的过失表现为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同时又轻信能够避免危害结果。
2020.08.21 120 -
刑法规定过于自信的过失是否负刑事责任
过于自信的过失是要负刑事责任的。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
2020.08.11 154
-
过于自信过失如何认定
过于自信的心理状态,这是指行为人虽然已经能够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的结果,但是由于轻信能够避免,以致轻率行动,发生危害结果的心理状态。对危险的认识仍未达到引起个人的高度重视,没有转化为改变个人行为
2022-05-20 15,340 -
过于自信过失应该如何认定
在认识特征上,过于自信的过失表现为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同时又轻信能够避免危害结果。如果行为人在行为时,根本没有预见到自己的行为会导致危害结果的发生,则不是过于自信的过失,
2022-08-25 15,340 -
过于自信过失究竟如何认定
行为人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主观上存在侥幸,认为自己能够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于自信的过失。因过于自信的过失而导致犯罪的,属于过失犯罪,只有法律有规定的才负
2022-07-20 15,340 -
过失过于自信主张如何认定
行为人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主观上存在侥幸,认为自己能够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于自信的过失。因过于自信的过失而导致犯罪的,属于过失犯罪,只有法律有规定的才负
2022-06-13 15,340
-
01:15
过失爆炸罪认定标准
过失爆炸罪指的是犯罪嫌疑人过失地引发爆炸物,造成严重后果,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可以知道,过失爆炸罪的认定标准主要包括下面四点: 第一,在客体上,本罪侵犯的是公共安全。换句话说,就是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重大公私
1,084 2022.04.15 -
01:13
按揭车离婚是否可以过户
首先,按揭车在按揭期间是不能过户的。但是如果当事人提前还清贷款,解除了抵押手续,就可以过户了。在离婚时,如果一方不想要车的,可以要求对方折价补偿。在还清了按揭的情况下,当事人只需要携带法院的判决书或民政局的离婚证,双方协商好的财产处理协议,
1,702 2022.05.11 -
01:24
缔约过失可以解除合同吗
根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合同的解除权分为约定解除权和法定解除权。约定解除针对的是双方已经协商一致的情形,这时候双方当事人都能够解除合同。法定解除针对的是法律规定能够解除合同的情形,这时候由享有解除权的一方,行使权利来解除合同。因此,严格意义上
1,704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