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职后工资押金和经济补偿金没有结清怎么办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可以去协商。离职时工资、押金和经济补偿是必须一次性结清的。用人单位不得随意扣减。否则当事人可以去劳动局举报。劳动关系双方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应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一次付清劳动者工资。根据《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九条劳动关系双方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应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一次付清劳动者工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定第五十条用人单位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并在十五日内为劳动者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劳动者应当按照双方约定,办理工作交接。用人单位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在办结工作交接时支付。用人单位对已经解除或者终止的劳动合同的文本,至少保存二年备查。第八十五条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劳动报酬、加班费或者经济补偿;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应当支付其差额部分;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或者国家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 (二)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 (三)安排加班不支付加班费的; (四)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未依照本法规定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一般员工主动提出辞职是没有补偿的,但被迫辞职的除外。如果公司未帮员工缴纳社保的、或者未及时足额发放工资的、未提供劳动条件或者劳动保护的,员工可以据此提出被迫辞职,并要求公司支付被迫辞职的经济补偿金。
-
员工自动离职有没有经济补偿金
如果劳动者因个人原因主动辞职的,是不会有经济补偿金的,但是员工以公司存在特定违法行为“被迫辞职”的,公司需支付经济补偿金。 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
2020.01.16 157 -
职工经济补偿金
职工经济补偿金怎样计算:计算基数,按离职前十二个月平均应得工资计算,包括奖金、津贴和补贴等货币性收入(劳动合同法规定有社平工资3倍的限制,是否分段各地不同); 计算年限:按本单位工作年限算,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
2020.12.28 136
-
离职工资押金和经济补偿是一次性结清吗
单位这样是违法的。离职时工资、押金和经济补偿是必须一次性结清的。用人单位不得随意扣减。否则当事人可以去劳动局举报。劳动关系双方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应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一次付清劳动者工
2022-02-07 15,340 -
离职时工资押金和经济补偿是一次性结清吗
离职时工资、押金和经济补偿是必须一次性结清的。用人单位不得随意扣减。劳动关系双方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应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一次付清劳动者工资。根据《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九条劳动关系双方
2022-01-27 15,340 -
离职时工资、押金和经济补偿是一次性结清吗
离职时工资、押金和经济补偿是必须一次性结清的。用人单位不得随意扣减。单位这样做是违法的,当事人可以要求立即结清,如果单位不结清,可以去劳动局举报。劳动关系双方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应在解除
2022-02-25 15,340 -
离职时工资押金和经济补偿必须一次性结清吗, 离职后拖欠工资怎么办
离职时工资、押金和经济补偿是必须一次性结清的。用人单位不得随意扣减。如果克扣,可以去劳动局申诉。劳动关系双方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应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一次付清劳动者工资。根据《工资支付
2022-02-26 15,340
-
01:24
经济赔偿金和经济补偿金区别有哪些
两者的支付条件不同。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一般包括劳动者依法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依法执行裁员、双方共同协商解除劳动合同以及合同到期是否重新签订的情况。而赔偿金是用人单位一方想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可以选择继续履行合约,也可以不履行
4,025 2022.04.17 -
00:54
离职不给结清工资怎么办
离职不给结清工资,员工可以选择以下维权途径:1、向劳动行政部门投诉举报:劳动监察大队有权责令单位限期支付;2、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其中的第二条就是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也就是说就是如果老板未
5,063 2022.05.11 -
01:17
经济补偿金金额如何计算
经济补偿金计算标准: 1、计算基数,按照员工离职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应发工资计算,其中包含绩效奖金、年终奖、各类津贴和福利补贴等等货币性质的收入,在劳动法中规定有关社平工资三倍的限制,是否分段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2、计算年限,按照员工在本
3,607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