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是否可以公证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1、合同可以公证。公证员需要根据当事人提交的证明材料进行审查,通知当事人填写《合同公证申请表》,当事人按照规定交纳公证费用后启动公证程序,公证员分别与双方谈话并制作谈话笔录,出具合同公证书。 2、法律依据《公证法》 第二十五条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办理公证,可以向住所地、经常居住地、行为地或者事实发生地的公证机构提出。申请办理涉及不动产的公证,应当向不动产所在地的公证机构提出。 第二十七条申请办理公证的当事人应当向公证机构如实说明申请公证的事项的有关情况,提供真实、合法、充分的证明材料;提供的证明材料不充分的,公证机构可以要求补充。公证机构受理公证申请后,应当告知当事人申请公证事项的法律意义和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并将告知内容记录存档。 第三十条公证机构经审查,认为申请提供的证明材料真实、合法、充分,申请公证的事项真实、合法的,应当自受理公证申请之日起十五个工作日内向当事人出具公证书。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可以公证。 公证形式是当事人约定或者依照法律规定,以国家公证机关对合同内容加以审查公证的方式,订立合同时所采取的一种合同形式。 合同是否须经公证,一般由当事人自行约定。当事人要求必须公证的合同就须公证,不经公证不生效。对一些重要的合同种类,法律也可以规定必须进行公证。
可以公证。 公证形式是当事人约定或者依照法律规定,以国家公证机关对合同内容加以审查公证的方式,订立合同时所采取的一种合同形式。 合同是否须经公证,一般由当事人自行约定。当事人要求必须公证的合同就须公证,不经公证不生效。对一些重要的合同种类,法律也可以规定必须进行公证。
-
合同是否可以公证?公证效力是怎样的?
1、合同公证并非订立合同的必要形式,已订立的合同是否要进行公证,取决于合同双方当事人的申请。 2、合同法第4条规定:.当事人依法享有自愿订立合同的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 3、合同法第44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
2021.02.02 163 -
经公证的合同是否可以撤销
符合撤销事由就可以撤销。合同可撤销的情形: 1、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 2、以欺诈、胁迫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欺诈、胁迫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3、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致使合
2021.01.23 140 -
经过公证的合同是否可以撤销合同
经过公证的合同如果具备欺诈、胁迫、显失公平、重大误解情形的可以撤销。当事人应当在法定的解除权行使期限内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合同被撤销后自始不具有约束力。
2021.02.17 97
-
合同是否可以公证
1、合同可以公证。公证员需要根据当事人提交的证明材料进行审查,通知当事人填写《合同公证申请表》,当事人按照规定交纳公证费用后启动公证程序,公证员分别与双方谈话并制作谈话笔录,出具合同公证书。 2、法律
2022-06-25 15,340 -
转让合同是否可以公证?
转让合同可以公证。合同当事人可以向住所地、经常居住地、行为地或者事实发生地的公证机构提出。公证机构经审查,认为申请材料和公证事项真实、合法的,向当事人出具公证书。
2022-06-10 15,340 -
非法合同是否可以公证?
非法合同不可以公证。非法合同,一般存在可撤销或者无效事由,公证机关不会受理非法合同的公证申请,即使被公证,也不会因此而发生法律效力。根据《公证法》第三十一条第五至八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证机构不予
2022-06-02 15,340 -
租房合同是否可以公证
租房合同是可以公证的。 《公证法》第十一条规定,根据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公证机构办理下列公证事项,其中就包括合同: (一)合同; (二)继承; (三)委托、声明、赠与、遗嘱; (四)财产分
2022-06-23 15,340
-
01:10
公证的赠与合同是否可以撤销公证的赠与合同,原则上不可以撤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可知,赠与人享有任意撤销权,在赠与财产交付或者登记前有权撤销赠与,但是: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或者依法不得撤销的具有救灾、扶贫、助残等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不得任意
842 2022.04.15 -
01:35
是否可以单方终止合同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是否可以单方终止合同 通常情况下是不能单方终止合同的,但如果发生以下情况之一的话,那么当事人是能够单方解除合同的: 1、因为发生海啸等不可抗力的原因,导致没办法实现合同目的。因不可抗力而终止合同的,当事人不用负损害赔偿责
2,738 2022.04.15 -
00:25
合同是不是可以变更可以变更。合同可以变更。可变更合同的情形有以下三种: 1、由合同性质和内容决定当事人一方可变更合同。 2、当事人双方经协商同意,并且不因此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当事人双方在进行协商时,意思表示必须是明确的,而不能是模煳的,否则,当事人
1,815 2022.05.11